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历经变迁,七易校名,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的西北工学院,先后经历了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情系水利、贡献水利的历史,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历史。历经数代人的奋进努力,学院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学生管理”的优良传统,铸就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求实创新”的水院精神。 r2-1Va,?6Kl1~1M
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3个博士一级学科及12个博士二级学科,其中水利工程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2010年获批水利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全国64个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全国28所高校之一。 i3+1oU4;8tR8?4M
学院现有双聘院士1人,教职工197人,其中教授5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6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各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陕西省特支计划,以及获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部级荣誉称号20余人。 h8;2sn,~6Zt3~2K
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2个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利工程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获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硕、博);水力学、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水力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为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有陕西省水利水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具有国家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资质;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院在校学生近3100余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 A25JR9-9Jb8;4k
学院建有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力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筹建);陕西省水利水电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水利水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水资源与水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院现有6个教学、科研系所,设有《电网与清洁能源》科技期刊编辑部。 U6-2yl6.1JT7:4S
学院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开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特别在旱区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黄河上中游大中型骨干工程开发建设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5年,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6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3项)。其中,“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在我校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0余项,其中2014、2020年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40余项;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专著、编著、教材)30多部。 H7!,YZ5~4gV8~3p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交流协定或开展学术交流,互派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陕西省水利学会、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钱正英教育科技基金/沈晋教授、美籍华人章梓雄教授、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银河电力电子通讯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山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社会团体、著名学者及企业在学院设立各类奖助学金10余项。从2010年开始,学院选派留学生与英国胡弗汉顿(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开展“2+2”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英两国互认学历。 s1=1dv6=9Qz2!3l
学院坚持“情系水利,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支撑;秉承优良传统,依托优势资源,构筑高水平办学平台;提出并践行知识、能力、精神、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一流工程师。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踏实肯干,工作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96%以上。 z3-6ag1;6NP1;2I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