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锁定 排行
主办: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网站详情

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简介

常山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交界处,是全国第二、福建省最大的华侨农场,省级和漳州市属重点开发区。现辖有11个管理区和4个集体行政村,土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人。主要有四个特点: N7=1fc7+6QO7-6r

一是生态资源禀赋。常山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花果飘香,森林资源丰富,拥有8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2.72%。自然风光秀美,乌山天池旅游景区处于乌山山脉之中,最高海拔1106米,山水交融、水清石奇、风景如画。二是交通条件便利。常山东、西面贯穿厦深高铁、沈海高速、324国道等交通大动脉,是漳州南部重要交通枢纽,1小时高铁交通圈可达厦门,3小时高铁交通圈可抵达深圳。三是侨乡特色鲜明。于1953年成立常山华侨农场,安置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东盟13个国家和地区归侨8000多人,形成了返璞归真的人文情怀、休闲浪漫的华侨文化,从2014-2019年连续6年举办了东南亚风味美食节。现常住归侨及侨眷6000多人,他们在国外、境外的亲属近16万人,国内外影响力大。四是营商环境优越。于1999年成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作为漳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赋予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享受省、市重点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辖有国有土地64平方公里,建有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行政服务和审批便捷高效,是福建省第一个“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 03.6DG5+6Rk7;4t

地理环境

  常山位于漳州市南部,在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交界处,处于环东山岛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国道324线、沈海高速公路和厦深高速铁路均穿行其间,是福建南部交通枢纽要地。 w7?6Wk2-7nf9+2h

华侨农场史

?常山华侨农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东经117°22'56'';北纬23°50'30'',西南与诏安县接壤,东、南、北都与云霄县毗邻。常山地形狭长,东西最大距离19.8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4公里,东、南面贯穿厦深高铁、沈海高速、314国道等交通大动脉,交通便利,西北处于乌山山脉之中,多丘陵,最高海拔1106米,风光秀美。开发区管委会驻双山管理区,距云霄县城15公里,距漳州市区110公里。常山现有土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64平方公里,山地11.7万亩,林地10.11万亩,耕地0.47万亩,茶果园3.18万亩。常山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平均温度为21.5℃,相对湿度78%,年无霜日360天以上。 03.7Xb4:5Rz77y

常山华侨农场是全国第二、福建省最大的华侨农场。1999年前,常山华侨农场属省侨办和云霄县双重管辖,1999年后归属漳州市人民政府管辖。1999年7月1日,常山正式挂牌成立“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为漳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是省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国土总面积28平方公里,现辖有11个管理区和4个集体行政村,32个自然村,5864户20700人。 Y5;3LM4=9XA9+6L

2011年6月,常山被定为福建省第一个“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 d8+7Yn7.5YV,-6c

一、 农场的创办 M14pA16Qa1:5b

(一)创办缘由 z3?4KI9~1JA5=8M

现在的常山,昔日叫双山,旧社会这里有一个破落村庄,只住几户人家,因地瘦人穷、盗匪抢劫,后来屋塌人走,逐变成一片野兽为害,人迹罕见的荒埔草地。因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盆地,形似锅盖,俗称“鼎盖埔”,是一片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岭,东南靠海,光秃秃的山岭不长树木,遍地是红壤,土质又瘦又酸。近海风大,大风一来则尘沙蔽日,常年雨量小于蒸发量。但春夏雨季,水土冲刷厉害,秋冬时节又常见山涧断流。在当地官僚当权的年代,这一带人烟稀少,当地农民生活困苦贫病交加,流离失所,有诏安、东山、云霄一带人们称常山为“鬼门关”,当地农民也用“百里无树,晒死老虎”来形容这不毛之地。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双山、吉仔、鼎盖埔、光头秃岭红赤土;百里荒坡不见村,三日无雨火烧埔。乱石粗沙草拦路,狂风号叫起茫雾;强盗抢劫象老虎,地瘦人穷农家苦。”很多人说这里是“狗屎地”,不会有出息,断定到这里来的人永远“找不到吃”的。 s68NS3+7Pd7=3Y

在双山办华侨农场,既有它的地理优势,也有其历史原因:1947年初冬,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反攻,蒋管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中共闽南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在乌山创建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奥赣总队闽南支队之后,即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有个星光灿烂的午夜,闽南支队从乌山的楼仔岭村出击诏安海边梅州方向,行军路上在双山某地歇息,面对着广袤荒芜的山坡,一些指战员们不禁低声谈论起来:革命胜利后,应该在这里办个集体农庄,把这一大片土地开垦起来。几位菲律宾归国的老战士在国外已听说过苏联办集体农庄的事,便不约而同地把解放后到双山办集体农庄作为一种理想的心愿。无巧不成书。5年后的初冬,当年担任闽南支队副政委的菲律宾归侨老战士王汉杰,以福建省侨委领导的身份,接受省政府分派的任务,要为安置一批从海外归来的贫难侨选址办农场,他带人到双山勘察来了。这时的双山,已经引起人民政府的注目,云霄县在公路经过的大水崛村办了个劳改队,组织100多罪犯在附近开荒种田。当地农民又传说,双山鼎盖埔是一处风水宝地,谁能把墓穴“做着鼎盖闩,天下得一半”,必定兴旺发达无疑。省侨委的人不信龙穴风水这一套,可是经过实地调查勘察还是把双山选上了。在和地、县政府磋商后决定,把劳改队搬往别处,让解放后回国的部分归侨安置在双山,创建社会主义新农场。1952年,劳改队转场内迁,留下的耕地、房屋、耕牛等作为后来办华侨农场的一点家底。 d5~5Bf7:5Vn9!3q

1952年12月初,省侨委派出的10名先行人员,在共产党员庄明发等的带领下到达大水崛村筹办农场,12月25日,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回国的难侨147人进场了。原有7户人家20来人的村庄很快就热闹起来了。 C9~6uJ7?,jH9!4T

1953年1月1日,“福建省归国华侨常山集体农场”正式成立,场长由云霄县县长赵克良兼任,龙溪地委派张仕良任副场长,主持农场工作。当时干部很少,党员干部只有张仕良、庄明发、李修德三人,农场未成立党支部,都要到县委会支部参加活动。省侨委很关心农场的建设,要求省委调配力量,支援农场。后来,省委从省农业厅办的黄庄农场抽调一批干部、技术员、工人支援农场建设。 m1-2tg4.5RI1!4o

农场所在地本来就在“双山”大水堀村,可是华侨农场一成立即称为“常山”,说来也是一种偶然的误会:当时省侨委负责为农场办理文件、印章的干部,按闽南方言泉州腔调把“双山”念成“常山”。据此引文,刻公章便成了“常山集体农场”,这么一来只好将错就错,在侨务系统全部使用“常山”这个地号。但是云霄县、龙溪地区的许多单位用惯了“双山”的地号,不好改称,因此,往往两种地号都用,政府文件上有时写“双山”,有时写“常山”。只有交通部门在汽车票、汽车站长期以“双山”为名,直到1995年国道324线公路扩建,“常山”的地名牌才第一次高挂在路牌上。 e1=1hr8;,QY6!1t

1959年1月,农场转为全民所有制,定场名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场部移建在常山(今常山管理区)。 0,~70a1=,cE5+5H

(二)安置人员情况 X4?6MB,:1gF8+9S

农场第一次落户在大水崛村,原有7户人家20来人。1952年12月25日,安置第一批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回国的难侨147人。1953年2月至4月,相继接纳两批归国难侨共350人到的到来。 b7;7oR9=9kP1~4T

1959年,为了支持海外侨胞的反排华斗争,妥善安置华侨,中侨委决定扩建华侨农场。1959年1月,双山、吉仔并入。1960年下半年,柘林、下云、深垅、三脚寮、新寮(含寮后、黄坡、新侨村)并入。1966年8月15日,官洋、埔径、坪岭、白竹、口内寮(包括下乡知青点)并入。同时,并进周边人民公社农业生产队682户2957人。农场范围随之扩大,东至白衣、大山顶,毗邻近海;南邻梅州;西至乌山与和平农场交接;北与山前半起岭衔接,约有土地面积6万亩。扩场为安置新归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扩大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可充分利用亚热带资源,大力开发荒山荒地,发挥土地潜力,积极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还可以统一规划土地,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C4!2nf3;5mP,?6b

1960年从3月份起至1961年春,农场开始大批接侨,先后安置印尼归侨三批共3801人。1963年10月,迎接安置集美归侨学生108人,给常山农场增添一支朝气勃勃的新生力量。 m48UF,?3DA,;4q

1977年秋,由于越南当局开始大规模驱赶华侨。常山按中侨委要求开始接待安置印支难民(越南归侨)的工作。1978年5月19日,第一批印支难民约200人到常山;5月21日,第二批印支难民394人到常山。至1979年3月,农场共接待安置印支难侨四批,计268户,1359人,分别安置在7个管区、16个安置点。安置初期,离开农场去第三国(或地区)的难民共有90人,几年中迁到省内外其他安置点的难民6人,由外安置点迁入农场的10人,通过申请获准第三国定居的13人。至1988年,在场印支难民总数1416人,其中劳动力672人,在校中小学生404人。为妥善安置难民,农场广辟多种门路,抓紧办起中小型工厂,扩建罐头厂车间,尽快尽多地安排难民就业。联合国非常关心难民,千方百计为难民排忧解难。自1980年以来,农场共接受联合国难民署提供的援助项目3个,总金额87万美元。其中,1980年援助农场卫生院购置医疗器械30万美元,折人民币424616.73元;1981年援建罐头厂原料基地50万美元,折人民币861512.80元;1986年援助创建制衣厂7万美元,折人民币243237.05元。 R15yw63px4!6i

另外,农场不时接受安置归侨任务,先后安置从菲律宾、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文莱、香港、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回国的归侨89人。建场以来共安置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5595人。至2013年底,辖区总人口20700人,5864户,其中归侨侨眷有2075户5681人,归难侨2539人,眷属3142人,这些归难侨在国外、境外的亲属达20多万人。 F3:4e08?6Ln5.6z

二、农场的行政设置和组织结构 D9!7vm5.2Yq9!4f

“集体农场”建场初期,只有场员316人,场部设会计、出纳,场员编成生4个产队,由各队推选出正副队长各一名,由场部确认。大队以下建立劳动小组,十几个人为一组。由于新建农场条件艰苦,归侨不适应生活环境,农场成立生活委员会,专门负责文娱、体育、卫生、学习、福利工作。 a2=3ZS5:5dZ7+5w

1954年夏,农场建立党支部,张仕良任支部书记兼场长,庄明发和李修德同志任副场长。党委把政治工作做为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根本保证,加强政治教育,通过场内的竞赛评比、现场会议以及场外参观学习等交流经验,表扬先进;注意培养骨干,在适当时开办各种训练班或业余学校,训练新党员,大队干部,生产队长等,提高干部、积极份子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做好干部选拔和党、团组织建设,以保政策的贯彻和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党委经常关心场员生活,把帮助场员解决实际困难和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因而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战胜自然而斗争,并在斗争中提高群众觉悟。 t2;3hE8:6SL9+8X

1959年1月,农场转为全民所有制,定场名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正处级编制。至1966年扩场完成,农场下辖16个生产大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发展建设,农场内设机构不断完善,设有办公室、政工科(人劳科)、财务科、农业科、工贸科、宣教科、建设科、司法办、派出所等行政机构。1982年,农场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总承包生产管理责任制。形成农场、管理区、生产队三级管理,场、队二级核算的管理体制。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为场部的派出机构,共设12个管理区4个集体行政村。上世纪90年代初,石牌、天窗坪两个归侨安置点撤出取消,2001年3月,石牌管理区被撤并入柘林管理区。 k8:5kz9:6Oq6=5G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省侨办党组对华侨农场机构改革的要求,1993年,农场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了农业科、工贸科、宣教科、人劳科、司法办等5个机构,内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行政、农林水、经济贸易、城建规划、计划财务、计划生育等八个办公室和派出所、法庭共十个机构,定编57人。 g9=1fd3~4bk1:6N

1997年7月福建省政府以闽政办[(1997)0135号文正式批准设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给予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7月1日,中共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委员会和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1998年10月19日,常山华侨农场正式由省侨办下放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保留“常山华侨农场”牌子,设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仍为正处级,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赋予县级部分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下设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务办、管委办、财统办、农林水办、经贸办、文教卫生办、城建规划办等8大综合办公室(内设18个局),同时设立国土、工商、地税三个正科级市直属分局。管委会核定编制72名,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8名,合计核定编制80名。下辖12个全民管理区(开发区派出机构)核定编制16名。党委会、管委会配处级领导职数6名,开发区机关配科级领导职数18名。 W6+3uA6.9sq1~,Q

现行主要组织机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C32tp6~2wE8.4j

1、中共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委员会(即中共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委员会)。配书记1名,副书记1名,下设办公室,负责党委会日常事务,兼管组织、统战、侨联、团、兵、妇等工作,挂人武部,人事局牌子。 X5:5PK9.5mF2;7t

2、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即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下设管委会办公室,负责管委会日常事务,兼管民政、劳动、司法、体改、侨务、保密等工作,挂民政局牌子;下设农林水办公室,负责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等工作,挂水电局牌子;下设经贸办公室,负责计划内外经贸、商业、粮食、交通、技术监督等工作,挂计划局、粮食局、交通局、外经局、技术监督局牌子;下设城建规划办公室,负责规划、市政、基建、城监、设计、环保、环卫、房管等工作,挂建设局、环保局牌子;下设文教卫办公室,负责宣传、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工作,挂教育局、卫生局、计生局牌子;下设财政统计办公室,负责财政、社保、统计及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挂财政局牌子。 E4+3nz2=9yI160

3、中共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即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纪律委员会)设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监察局,与区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挂审计局牌子。 h5+6zY1=8xF8!4w

4、12个全民管理区(开发区派出机构),核定编制46名。 E9~5wt37UY9!4W

5、市直有关部门派出机构的设置。①设漳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分局,核定机关事业编制7名,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1名;②设漳州市土地管理局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分局,核定机关事业编制8名,工勤人员事业编制2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2名;土地分局下设事业单位3个;(1)土地监察中队,事业编制4名,经费自给;(2)地产地价管理所,事业编制3名,经费自给;(3)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处,事业编制4名,经费自给。?设漳州市地方税务局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分局,核定机关行政编制10名,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1名;下设综合股、管理股、征收股3个股室。 l4;7PX,:9Ld2?9z

6、县直有关部门派出机构的设置。①常山派出所,正科级单位。②常山法庭,正股级单位。?常山交警中队,正股级单位。④云霄县国家税务局常山分局,正股级单位。 H71eV6-7DJ1~5J

三、农场的生产经营与经济发展 N,?7gs69Kr8!8R

(一)艰苦创业----建场初期的六年(1953年--1958年) T3=2vJ7!9hz6~6s

建场初期,农场从劳改队接收的固定资产只有3座土房,12个粪坑,300亩地外加一头牛,一切都得靠自己从头做起。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差,农场号召全体场员共同艰苦创业。当时的常山具有地瘦、水缺、风大、虫多等四大特点,加上场员们过去谁也没搞过农业,要想在这块地瘦人穷的地方边开荒,边生产,边建场,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困难重重。场员们凭着热爱祖国和参加祖国建设的热烈愿望,顽强学习,奋不顾身地劳动,一年内开荒1000亩,种下水稻220亩,甘蔗、黄豆、花生和地瓜1400多亩,但由于缺乏办场经验,场员不懂生产技术,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花工大,成本高,产量低,结果425亩黄豆只收成36.5斤,等于种子数量的三十分之一,甘蔗长了一尺多长,用麻袋都可装得下,地瓜没有鸡蛋大,第一年的收成很不理想。为了改造这片“狗屎地”,场员们以农民为师,学习当地老农的增产经验;请省农业厅派员对农场土壤进行科学分析,协助设计二个水坝及灌溉系统,并初步制定1955至1959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确定今后应逐步地发展经济作物及畜牧业,达到农果牧相结合发展。同时,农场提出“向自然进军”的响亮口号,还采取了几项改造自然的措施:一、增积土杂肥,改良土壤;二、筑坝蓄水;三、造林防风;四、深耕防旱;五、防虫灭虫。全场掀起生产高潮,大举向山、向海、向沟塘索取肥料,一个冬春挑海泥六万多担,积火烧土,泥碳土等肥料20多万担,有效改良了土壤。1953—1956年,农场财政仍然连年亏损,几年间,农场财政主要靠国家拨款,党和国家先后对农场投资347万元,调拨了汽车、拖拉机、工业设备、化肥和建设器材,配备了干部和技术人员,在生活补助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给归侨以相当照料。至1954年统计,全场拥有小型拖拉机1部、抽水机1台、压榨机1台、制糖分蜜机2台、碾米机1台和一部卡车。 K9:7eF,!,LY3+9d

1957年,农场的各项基本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经营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农林牧生产均有较大发展,农场财政出现第一个盈利年份,当年盈利8156元,而且实现粮食自给。 D,?1VR,:7Sz,8l

1958年“大跃进”后,场党委贯彻党中央多、快、好、省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示,农场面貌更是日新月异,飞跃前进。荒山上产果三千多担,禽畜增至数千头,生产成倍地增长。同时,杜塘、瓦窑两大水库的修成,改善了水利条件,采取的一系列改土、抗旱、防风、治虫的综合治理措施发挥了功效。汗水浇开劳动花。1958年,粮食总产370600斤,比1957年增长15%;木薯300亩,平均亩产2000斤,比1957年翻一番;甘蔗300亩,平均亩产6600斤,其中出现25亩的万斤蔗;果品总产量达71200斤,牲畜饲养总头数达3232头,农业总产值达60万元。建场初期六年间,农场在保证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紧工、副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粮食产量年年增加,经济情况也逐步好转。场员付出的艰辛终于初获丰收的欣喜。 i3.7TM1:8Xv3-1H

(二)发展壮大----转为国营农场前八年(1959年--1965年) z,+2oG3-9ts6.9u

1959年1月,农场转为全民所有制,定场名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此后八年,是农场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1960年农场开始扩场后,经济有了更大幅度的发展,同时根据归侨特长和生产的需要,创办了一批场办企业,八年间,除1963年遇上特大自然灾害外,其他年份年年盈余,1964年盈利达34140元。同时,政府十分重视华侨农场的发展,八年间,国家共投资农场的生产发展事业经费228万元,为农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农场在党中央和各级党政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归难侨的努力,到文革前夕,已成为国家安置归侨、教育归侨、发展热作的重要基地。同时,农场在科教文卫等方面也取得全面发展。 065WR,+1Yc2;5D

1959年,农场开始向国家交售征购粮,上调甘蔗、果产、粮食、肉类、畜苗、果树苗、香油等农村副产品几万多担,支援国家建设和兄弟农场、人民公社。当年夏天,农场投建香料厂(提炼香茅油、柠檬桉树叶蒸油),生产第一批香料油。接着又创办了常山汽车队为农场运输原材料服务。农场生产已初具规模,大家热烈地歌唱:“啊!美丽的常山,归侨的乐园!” n2:6FP7?8aP7:,d

1960-1962年,农场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贯彻“三包一奖”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更大发挥了场员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五年来最大的旱灾,抗击了几次台风暴雨的袭击,在粮、油、菜和其他各项生产上,基本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全场九个全民所有制大队33个包产队粮食全部超产。期间,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修建水库三处和几十处小型蓄水、引水工程,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合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园林生产,全场造林5650亩,开荒10270亩,定植凤梨、荔枝、油茶、香料、油棕、咖啡、红柿、青梅、橄榄、桃等多种经济作物7333亩;成立亚热带作物实验场,大面积扩种胡椒、咖啡、橡胶等热带作物;此外还发展了渔业,由国务院侨办投资35万元,向厦门造船厂购买了两条30吨的机帆船,十二条小船,开始出海捕渔作业,1964年初,由于战备需要,渔业队解散;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等也有教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工业的发展。建场时,农场的工业还是一片空白,国家配给农场部分农业机械和运输工具。至1961年,农场工业仍旧发展缓慢,只添置了几部汽车和农用机械设备,场办厂只有农具修配、壳灰、砖瓦、碾米、香料等一些小型加工厂作为农场职工生活、基建的辅助企业,供电也只有靠一个小火电厂发电。1962年,农场大力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实行农牧结合,综合经营,一方面根据归侨特长,以发展企业为主,改变以前单一的农业生产,新办起罐头、米粉、酿酒、棕油、付食加工、缝纫六个厂,并新建小水电站4个,年发电135 瓦,为农场提供盈利31万元。 B3+,pj7.7hm7=1b

1963年元旦,农场举行纪念建场十周年的各种活动。编写了农场十年简史,总结经验;表彰了一批劳模和“六好场员”,激励先进;同时,编选了农场诗歌集,组织了大型的文体活动,编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省侨委、双阳、北硿、雪峰、双第等7个兄弟华侨农场派代表到场参加纪念活动。同年5月15日,"常山华侨接待站"(常山中旅社前身)成立,至1964年建成100平方米专用餐厅建成,可供100人同时用餐,成为海外侨胞的小憩和联络点。 H9=1Lv7~5Sr8-6v

至1965年2月,农场第一次从同安县马巷林场引进良种龙眼“赤壳”与“水涨”高压苗20000株进行规模栽培。农场总产值累计700万元,盈余25.6万元。全场可耕地面积5.6万亩,年产粮3224.65吨,水果208.9吨;种植甘蔗440亩总产380万斤,黄豆214亩总产18500斤,花生1049亩总产11.17万斤,豌豆655亩总产81100斤,木薯650亩总产46万斤。这一年的常山农场规模壮大起来,工农业生产及社会事业各方面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x8!50n9?9Qb5!3B

(三)遭受挫折----文革十年(1966年--1976年) S,?9oq68ai9+6a

与全国华侨农场一样,“文革十年”不仅破坏了农场的生产和建设,还给广大归难侨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使许多人蒙受冤屈,严重伤害了广大华侨的感情。 I7-1hm2?1go6?7B

1966年6月,在红卫兵“大串联”运动影响下,农场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成立各种战斗队,如“联总”,“新红社”,“革造总”,“老区派”等等。由于观点不同,各派之间的对立情绪越来越深,搞得干部不安心工作,职工无心生产,农场处于混乱状态中。激烈的对立冲突,导致1968年轰动一时的“6、30”事件发生,由于“新红社”和“联总”两派发生了争执,使用枪支和手榴弹武斗,致当场两人中弹身亡,受伤五人的严重后果。直至1968年9月25日起,由革命干部代表、军代表、革命群众代表,组成农场革命的“三结合”权力机构——革命委员会。全面行使常山华侨农场党、政、财、文各种大权,并对各级管会实行统一领导,农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转入斗、批、改的阶段,也使农场的生产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D,7zj9.1lg7=3W

文革十年,农场调换了七个党委书记,一些优秀的领导骨干,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被下放,调走,有的长期不给予安排适当工作,严重削弱党对华侨农场的领导,同时破坏农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制度,把体制下放,造成资金财产分散,土地被侵占,使生产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文革十年,使广大归侨、侨眷感到政治上得不到信任,组织上得不到关怀,生活上得不到照顾,连最低的生活必需都得不到保障。相当部分归侨、侨眷感到渺茫,看不清农场的前途,为后代的出路着急,有的甚至产生一种“离心”倾向,出现了办场以来罕见的大批申请出境的极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和归侨、侨眷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破坏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文革十年,严重破坏了各项经济作物的发展,橡胶、咖啡等被砍掉,茶叶、水果无人管,整片凤梨被毁掉,平整后种田,多种经济遭到了严重摧残。1966年我场水果有4981亩,总产11299担,到1979年剩下1558亩,总产才达309担,香芋1966年有51亩,到1976年全部砍掉,橡胶被砍200亩,茶叶被抛荒一千多亩,加上场办工业被视为集体所有制的社办企业未纳入国家计划给予摧残,严重地破坏了农场的生产,增加了农场亏损。文革前十四年六年亏损、八年盈利、盈亏对抵只亏损15.35万元,而文革亏损,总亏损高达458.74万元,给国家国营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L1=1Cg5?6jf78L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后,重申党的侨务政策,重申农场性质,下达中共中央(78)3号文件和国务院(78)12号文件,纠正六六年社教运动中错划阶级成分为小商以上125户侨户,给予纠错改正。对历次运动的各种案件进行复查,被复查有各种案件58人起,其中归侨43人起,58人起中属历史案件7人起,文革案件47人起,其他案件4人起,经复查平反有46人起,其中归侨38人起,纠正10人起,其中归侨4人起维持2人起,其中归侨1人起,已恢复工作18人,其中归侨11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为在“文革”中蒙受各种罪名的归侨,侨眷平反冤假错案238件。1979年元月,常山华侨农场为100多名受过“右”的迫害的干部工人平反,恢复名誉。 Q3?6rK5=1dH8;3t

文革期间,由于众多党员和干部、群众顾全大局,坚守岗位,有力地减少了“文革”造成的破坏。农场科教文卫等在艰难曲折中有所发展,1970--1976年,先后建成常山华侨中学、文化站、游泳池、常山医院等,农场还被评为“福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建成柘三线、官楼线、白二线等公路全长15.2公里;建设金坑陂仔头、北坑、内寮、东升、银坑、下云石门定、坪岭大坪田等7座小(二)型水库;建设水轮泵站9处;完成了“向东”渠常山地段的修建任务。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场的交通、水利环境,为农业的增收创造条件。 F7?3Eo4-1Ds8:2o

由于文革的影响,农场工业停滞不前,1975年工业总产值仅为62.2万元,比1965年下降8.7万元。只有1967年新建精致茶厂,是农场的主要创汇产品,年约2—3千担。1967年农场投资30多万元,开垦茶园1000亩。以后逐年扩种,至1969年全场有茶园3104亩,产茶3000担。茶厂为农场的经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革后期,由于场领导的重视,亚热带经济作物得到有力的发展,特别是橡胶恢复得很快,1970年起开始割胶,至1975年,全场共有胶园3400亩,已投产763亩,当年产胶0.6吨。 N1-6zP1;,ky8;3w

(四)复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0年) J,:8BS6~4Qw49w

1978年,农场开始大接印支难民,也开始全面谋求完善安置工作的出路——建厂、扩大就业。 o7;1lW,+2RK4+2w

从1980年起,是农场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农场按照农工贸联合发展的模式,办起了大规模外向型工厂,加上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方便。80年代,农场靠工业企业使农场经济起了突飞猛进的转变。1979年12月常山中旅社大厦建成竣工,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有客房32间,150个床位,大餐厅800平方米,年可创利几十万元、上百万元;1980年~1982年底,常山华侨罐头厂从筹建到建成正式投产,成为我省侨务系统最大的外向型工业企业之一,高峰期年出产罐头达到8039吨,产值6379.6万元,盈利838.2万元(税金231万元),年平均用工2328人;1981年坪水水电站建成,年发电量1300千瓦,保证了农场所有的工业和民用用电,还支持了邻近的诏安梅州华侨农场;同时,农场利用地理优势,建成了常山中旅社,开辟了“三来一补”加工区,创办了制衣厂、鞋厂、纸箱厂、皮件厂、食品厂、五金家具厂、茶叶专业公司等企业,农场达到了初步繁荣的可喜局面。 O2:4yh49tD6.7s

至1977年统计,全场仅存有工业企业6个,职工总数452人。至1989年,职工总数达6384人,全场财务总收入9731.26万元,比上年增加1573.3万元,增长19.28%。全场工农业总产值(按80年不变价)达到4093.4万元(其中全民工农业总产值达3907.86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418.94万元)。中旅社、商业公司、运输公司三个单位的销售营业额总计达到1374.2万元。全场总人口数17404人,人均年收入539元,比上年499元提高8.62%,其中归难侨人均年收入776元,比上年提高8.99%。全场年末职工总数6384人,人均年收入978元,比上年896元提高9.15%。其中归难侨职工人均年收入1179元,比上年1118元提高5.46%。 b8:4bi,?2EI8!7l

1990年,农场经受了严峻考验,在自然灾害、市场疲软、经济滑坡的困境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于不景气的情况下力图景气点,但最终滑坡,滑了一个几年后才好不容易扭转过来的坡。 S6,ib5~1g09;5g

全场工农业总产值(按80年不变价)2950.6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农业总产值2747.1万无),其中工业总产值2140.81万元,比上年减少37.28%,农业总产值达到809.79万元,比上年增长20.06%。全场免税资金当年发生额134.5万元,扣除罐头产品增值税,跨年度结算退库61.2万元,当年度实际实现税金73.28万元,比上年减少83.29%。全场财务总收入6985.7万元,比上年减少28.22%,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719.77万元,比上年减少38.95%;财贸营业收入1430.14万元,比上年增长24.28%;出口产品交货总值3745.9万元,比上年减少39.82%。全场总人口17778人,人均年收入953元,劳均年收入2231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人均年收入1004元,职工人均年收入2373元。 C4?9iH,:2yo3.7C

(五)稳中求进---深入体制改革的八年(1991年--1998年) S830s9=2eM2.,Z

1991—1998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正确领导下,按照稳中求进的方针,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扎实创业,认真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改革的办法和举措,在改革中逐步扭转形势,稳步向前发展。同时,着手推进华侨城的规划与建设,并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全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从1993年开始,农场扭转了自1990年以来连续亏损的局面。1991年,全场全民所有制工农业总产值6081.38万元;全场销售(经营)总收入7167.98万元,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911.51万元;出口产品交货总值3973.1万元,全场总人口17941人,人均年收入715元,其中归侨人均收入956元;职工人均收入1480元,其中归侨人职工人均收入1553元。到1998年,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6.1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5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3亿元,农业总产值1.11亿元;三资企业总产值4.8亿元;出口交货总值4.24亿元;场级财政总收入782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460元,全场人均收入3370元。 n7=7Ww8:6pE8;2d

1993年,农场首先进行了机构改革(常侨场[1993]第21号文),农场把机关的机构设置从原来25个减少到10个,人员从97人减少到57 人,精简幅度为41.24%。同时成立农业技术经济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自来水公司、劳务公司、橡胶公司等五个经济实体,消减了机关富余人员,使富余人员转到第三产业和其他需要加强的工作岗位上去。其次是对国营企业实行五条改革措施:一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二是推行全民风险抵押;三是职工实行合同制,干部实行聘任制;四是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五是把长期亏损企业和闲置厂房车间由国营改为国有民营,实行个人承包经营。对罐头厂、电力公司等国营企业实行改革,使企业增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罐头厂实现利润356.09万元,比上年增长四倍多,为农场扭亏为盈作出了贡献;电力公司实现利润67.30万元,比增58.8%。 x6?7gE8+9ml4~1d

1994年5月,农场进行农业管理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分归侨管理区和农并管理区分别出台不同方案推行。归侨管理区管理体制由农场派属机构改为一级核算单位,成立经济实体,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一块是管理区的牌子,继续履行原来的各种职责;一块是企业的牌子,允许在银行开设户头,实行独立核算,允许发展多种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同时,对农业承包经营管理改革,鼓励职工承包经营土地,管理区按各类农业用地面积,核定上缴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农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筹,由农场、管理区、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个人负担2%,管理区负担6%,农场负担18%。农并管理区经营管理体制逐步推行集体行政村的管理办法,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 X6?2Gz3:9cy7:8L

1994年10月,农场进行住房改革。自1953年建场以来,农场不断接收归国华侨,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职工住房,四十年间共投入住房建设资金553.3万元,建筑面积达40949.66m2,使广大归侨职工得以安居乐业,成绩斐然(按1988年统计,全场总人口16946人,各企事业单位职工6446人。其中归侨人口6018人,职工3102人)。安置初期,农场住房建筑多为单层庭院式结构,占地面积大,居民点分散到各个管理区。1980年后,农场住房基建采取边维修边建新房办法。新建住房多为高层单元式结构,节省土地,使用方便。单1985——1987年三年中,农场共投资100多万元,新建职工宿舍楼6000m2,解决了一大批职工住房难的问题。 然而,这种公有制住房制度四十年后却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积重难返,欲罢不能。随着时间推移,危房问题逐渐出现,灾害性气候防不胜防,个人依赖国家不出资维修,农场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房屋修缮,投入不均时又意见纷纷,浪费精力、物力,另方面婚姻嫁娶,伸手要房是个永远填不满的洞,更有甚者暗中拍卖,走失国家固定资产。10月21日,农场出台《常山华侨农场出售公有住房实施办法》(常侨场[1993]65号文),开始住房制度改革,中心环节是抓“公房出售”,讲具体一些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把原有的公有制住宅通过出售,变革成私有制的住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常山各类住房根据不同建造年代,不同结构,不同地点进行一次评估,并按国务院规定加入土地使用金后做出售房价格,再根据“统一决策、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原则制定职工购房的各种优惠条件,供购房者比照享受优惠,抵扣房款。方案经省侨办审批后实施,到12 月底,共出售公房1508户,收回资金256.8万元,完成资金总量的85.6%。完成户数总量的95%,余下98户纳入1995年度解决。 h3-4kf1-1UU49t

1995年,进行场办工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效益较稳定,领导班子较强,与群众生产生活较密切的中旅社、电力公司、商业公司、特需公司、自来水公司、建筑公司、农业开发公司、橡胶公司、汽车驾驶员培训分校等企业实行目标经营管理责任制;对房地产公司实行逐项开发,逐项签订承包合同的办法;继罐头厂之后,对食品厂、五金家具厂、碾米厂、大兴制衣厂等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进行转制,实行“国有民营”租赁;对效益差且无法继续经营的常山胶塑鞋厂、常山华侨联营皮件厂、常山华侨茶叶专业公司、常山华侨百利贸易商行、常山华侨手袋厂、常山华侨运输服务公司等六家企业实行清理整顿,注销其营业执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了效益,避免了经济案件的发生。如:自来水公司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效益明显提高,1995年生产总值达49万元,上交农场利润7.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1%和21.5%。 P7.6YM1-9Ac7!1z

1996年,农场重点对长期闲置的厂房、设备、场地进行租赁、拍卖,及时回笼资金,盘活了国有资产。 z1?,qo5!8AX,.7T

同时,农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喜人的成绩,非公有制经济在农场逐渐兴起壮大。1988年7月15日,农场在香港分别成立“常山香港办事联络处”、“常山香港同乡会”。并以此为窗口,加大同港澳台侨胞的接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在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也订出相应的政策。1991年8月,台商陈天自先生到常山农场投资80万美元,创办了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华丰食品有限公司。随后,德霸机械食品、弘展五金铸造、锭立机械、仕霸机械、财星汽配、吉立行机械、升源机械、天第隆食品、大统联丰、大统圣味等台资企业纷纷进驻常山投资兴业。至1998年底,全场共有外资企业35家,合同外资额1.1079亿美元,实际到资额3677万元,其中1998年新引进外资企业5家合同外资额1195万元,实际到资额500多万美元,三资工业总产值4 .7076亿元,三资企业出口值4.0170亿元。这35家外资企业共有工人921人,其中女工565人。 e5+7WT98wu19r

在农业上,农场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高优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不断拓展农业新领域,发展水果、蔬菜、食用菌、家庭养殖业等。同时,规划并实施3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片,高优水果种苗基地,引种培养96106、水南一号、荔枝桂味、妃子笑等十多种新品种,为全区水果品种改造和高优农业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998年,全区有水果面积2.8万亩,水果年产量可达1.5万吨,万亩龙眼高优基地被列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仙境农业、全益农业、彩龙果业、诚富农业、大统兴农有机肥等农业项目,引进了台湾脆桃、火龙果等名优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动了高优农业的发展。 z2;9ya8+1qn3.2d

在城市建设上,1994年8月,农场首次提出规划建设“常山华侨城”,邀请省市六个单位的专家来指导论证。1995年6月8日,《常山华侨城总体规划》评审会在漳州召开,来自省、市、县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共61人通过了规划评审。《常山华侨城总体规划》提出在“三线一港”的重要区位优势前提下,布局“一城二团”。“三线”——连接闽粤的交通要道324线穿区而过,境内长达9.3公里,漳诏高速公路从该区东侧通过,规划漳潮汕铁路从该区西侧通过,在常山与莆美交接部设有互通式立交口和铁路区段站。“一港”——常山华侨城东邻东山湾,离东山万吨级港仅数公里,要发展有其海运港口作为依托。“一城”即现有场部所在地,将形成全场政治、商业、文教、体育、科技中心。“二团”——南部组团为工业开发区,内有完整配套设施,将形成以“侨”资为特色的经济中心;东北部组团为与华侨工业区相配套的居住新区。完成华侨城总体规划,农场着手进行城区路网建设,完成了城区东西1路,城区东西5路,南北1路,南北2路的水泥路建设,基本形成了华侨城路网架构。同时从1995年开始投资398万元,分三期完成总长12公里、路宽7米、柏油路面5.5米的下观线(下云——观阳)道路改造拓宽工程,基本完成区内交通格局,保障和推动带动了农场经济的发展。 D,!2SL,+4lB4=9L

(六)开拓创新----成立开发区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2013年) m5+2Vd4-5ZA1!7G

1999年-2013年是华侨农场深化体制改革、顺利下归地方管理、成功转制为华侨经济开发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1999年7月1日,常山正式揭牌成立“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发展模式,常山华侨农场作为开发区的下属企业运作。面对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常山开发区(常山华侨农场)历届党政领导班子,按照稳中求进的方针,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盯紧项目,发展工业,奋力拼搏,扎实创业,全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高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1999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7.06亿元,比增14.18%;国内生产总值3.64亿元,比增20.6%;工农业总产值6.29亿元,比增12.07%,其中工业总产值5.70亿元,比增12.52%,农业总产值0.59亿元,比增7.88%;集体、个私企业总产值1.19亿元,比增7.79%;三资企业总产值5.49亿元,比增14.32%;出口交货总值1.26亿元;开发区财政总收入1129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6648元,比增2.91%;全区人均纯收入3502元,比增3.92%。至201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1999年增长近3倍;工业总产值21.6亿元,比1999年增长3.79倍;财政收入8302万元,比1999年增长7.35倍。全区涉及工业、城建、民生、基础设施等在建项目近百个。2010年在建项目数和投资额、新引进项目数和计划投资额都接近2005至2009年前五年的总和。到201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从2010年的10.5亿元、21.6亿元、20.2亿元、5.2亿元、0.83亿元、7.3亿元到2013年的20.6亿元、44亿元、41.8亿元、11.7亿元、1.68亿元、22.5亿元,平均每年分别增长都在25%以上,基本达到漳州市委市政府对常山开发区经济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 W3?9FB6=1Ij,-8F

1999年7月1日,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为常山的新一轮创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常山体制改革的战略需要,常山人理清“经济开发区”与“华侨农场”两个理念,认清了开发区与农场的体制在本质上不同,明确了“职责分工”:农场是企业,带有政治任务,主要是把自己的事办好,把归难侨职工安置好,让大家安居乐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农场也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开发区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准政府,除了要把农场的事都办好外,还必须行使政府的一些职能。常山开发区不同于原有的农场体制,也不同于一般的一级政府。同时,认准了常山发展的生命线:设立开发区的目的在于集中培育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是招商引资办工业,把工业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载体。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是常山经济开发区的生命线!常山开发区迅速完成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进一步解放思想,理顺思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侨区优势,扎实推进新一轮创业。 C,:9Kt5~,lo8.9s

2001-2005年,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成立后顺利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借体制改革的东风,常山开发区(常山华侨农场)彻底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寻求新突破新进展。2002年7月30日,常山顺利召开了开发区成立后的第一届(常山华侨农场第六届)党代会上,再次提出并完善了“建设常山华侨城的”的思路,丰富了华侨城的内涵,提出:建设“一城三区”是常山今后一段时间一切工作的中心,规划建设“华侨城”是主线,突破在工业区办工业是重点,建设畜牧高优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区是关键,稳定发展是主旋律,在“华侨城”有发达工业,让常山人多起来、富起来是目标原则。这一工作思路确立了工业发展在常山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随后,农场于2003年1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华侨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常山全体干部职工继续发扬爱国爱乡、艰苦创业、敢闯敢拼的精神,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激活民间资金,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盘活资产,兴建一、二、三期工业标准厂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有效破解工业发展瓶颈,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3208万元,比2001年1426万元增长224%;税性收入2154万元,占财政总收入67.1%;工业总产值68640万元,对GDP的贡献率达60.55%,工业上缴税收1203万元,比增314.83%,百元工业产值含税率提高到1.75元。一系列的指标表示了工业在常山经济发展中的占比在不断的增强,成为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常山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推力。 n,-9BU1?6XC1:3H

006-2010年,常山开发区(常山华侨农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侨居造福工程”、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人居环境,常山经济社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2006年度,常山的发展态势虽然不错,但基础还是相对薄弱。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9亿元,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4.6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700万元,财政总收入3615万元,人均纯收入4899元。开发区(华侨农场)一方面利用厦深高铁建设契机,规划建设北片工业园区,于2006年8月开发建设,共签约引进了27个项目,总投资折6.4亿元人民币,园区建设和项目投入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中心拉动,两翼齐飞,三产联动,整体起步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筹集大量资金,加快全区交通路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推进“侨居造福工程”、“校安工程”的实施,新建常山医院、福利中心、侨兴广场、夜景工程、河道改造、垃圾处理场和中转站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并于2009年理顺了747位断保职工的社保问题,强化了民生保障。通过五年间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常山发展呈现出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至201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增长21.5%;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65.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0.2亿元,增长71.7%;规模工业增加值5.32亿元,增长53.2%;全年新引进项目59个,总投资126.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增长101.7%,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8亿元,增长184%;财政收入8302万元,增长21.9%;合同外资5860万美元,增长151.8%;实际利用外资3184万美元,增长180.8%;工业出口5004万美元,增长109.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都接近或超过50%,其中有5项超过100%。 o8?5AR5-3Gu4=5k

2011-2013年,常山开发区(常山华侨农场)加强“十二五”的科学规划,寻求发展新突破,提出建设“旅游华侨城”的建设目标,这一目标得到福建省委、漳州市委的重视和支持,先后纳入了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山党政领导班子按照漳州市委市政府“三年倍增”的目标要求,总结了开发区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经验,看到了工业产业发展在常山的局限性,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提出以“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美区、民生亮区”为发展战略,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为的拼劲、更加有效的举措,紧扣工业发展与商贸旅游业两条主线,突出产业发展,突出侨城建设,突出民生保障,突出作风转变,全力推进旅游华侨城建设。2011年,开发区(华侨农场)以“财政过亿关”为目标,埋头苦干求发展,奋力拼搏促跨越,力争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促建促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扎扎实实推进各项经济事业建设,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75亿元,工业总产值30.7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7.7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08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7284万元,税性收入9598万元,占总收入的88.8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645元;农民人均年收入6649元。2013年,开发区(华侨农场)抓机遇、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着力做大做强工业,着力发展商贸和旅游,着力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建设特色侨城,着力保障民生,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的良好态势。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5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86亿元,增长47.4%,工业投资14.1亿元,增长56.1%,房地产投资3.29亿元,增长176.6%;财政总收入1.68亿元,增长21.89%,地方级收入1亿元,增长18.09%;工业总产值48.93亿元,增长16.84%;规模工业总产值45.84亿元,增长19.1%;规模工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2.29亿美元,增长69.85%;外贸进口1856万美元,增长96.61%;合同利用外资6029万美元,增长51.75%,验资到资2695万美元,增长17.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亿元,增长12.3%。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财政收入、合同利用外资和验资到资等经济指标增幅位居漳州市前三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养老、医疗保障水平。2011年起至今,共落实有档案的农并队职工补缴社保815人;落实“闽人社文[2013]139号文”, 402名70岁以上的超龄未参保职工享受到每月400元的老年生活保障金;设立新农保中心,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目前,共3600多人参保;设立医保中心,建立健全了规范的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制度,全区医保参保人数18000多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1年,我们在全市率先实施被征地农民个人帐户养老金制度,养老保障待遇达每月524元,为全市最高待遇,共681名被征地对象参保。此外,投资1060万元,建设福利中心,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15平方米,可容纳300名老年人入住,房间按宾馆标准配置,还配套有活动室、阅览室、棋牌室、餐厅等设施,使我区归侨孤寡老人、特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b9-5qc2=10N2+9d

四、农场的社会文化事业 i9?4dd5-,kj19G

常山人文独特,文化多元,民俗多样,社会和谐。常山华侨农场素有“文体之乡”的美称,文化活动历来是归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来自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他们大多数能歌善舞,喜爱文娱活动。不同的民俗和不同的文化形态,使得农场的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有声有色、异彩纷呈。常山自建场起,就注重科教文卫工作,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不断扩大普及率和覆盖面,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斐然的成绩。1975年,农场被评为“福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79年,农场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常山华侨农场被省侨办、省人事厅联合授予“福建省华侨农场扶贫解困先进集体”,并被国侨办授予“全国社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自2001年起,常山连续荣获漳州市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市级文明单位”称号。 n6:,HJ,-9Ox42C

(一)教育事业。农场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来抓,坚持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正规教育、业余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都有很大发展。 S3~3j07:8BG4=7l

1953年刚建场,就有了学前教育,办起托儿所、幼儿班。1954年开办小学。1964年于老虎山创办常山华侨中学。1965年农场共有农业中学六所,设有高农、初农班,学生一边学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农业技术。七十年代起,农场成立了业余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夜校扫盲班,每年扫盲200~300人,这一举措提高了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1980年,常山罐头厂投产,常山中学增设职业高中,厂校联办罐头食品工艺专业班,学生毕业后全部由罐头厂录用,并且多数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厂校挂钩,学用一致”的办学方式获得了各方好评,为厂家培养了大批罐头生产技术人员,促进了生产,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1981-1984年省侨办、农场、全场集资办学,全民所有制的管理区全部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同时,根据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起了“文化技术学校”。1985年2月7日,叶飞副委员长为“常山华侨中学”题名,4月学校由老虎山旧址迁入新址。建有教学大楼1幢,合16间教室,12间办公室,实验楼1幢;另有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教学设备校为齐全。2001年,由于台资企业的不断引进,机械加工制造业成为农场(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工厂亟需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工人。9月,常山中学增办机械类轮调式的职高班,主要培养本场户口的青年工人,采用半年授课,半年参加生产实践的轮调方式办学,既学习理论,又增加实践经验,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2006年春季开始,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年减免30多万元,受益学生1800多人,并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建成常山中学学生公寓,可新增寄宿床位300个;2006年秋季,常山中学重新开办普通高中教育,常山办学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C6;90D8;3eA4!,x

农场教育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成龙配套的发展格局。教育自身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改进教学,提高效益,强化德育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如推行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制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得到县教育局的肯定并曾在全县农村小学推广实施。常山的教育在漳州市曾被誉为“一枝花”。常山学区小学生毕业会考成绩连续二十二年获得云霄农村组前三名。1993年常山中心校被评为省级首批“农村示范校”,常山中心幼儿园被誉为省级“先进达标园”。1997年,常山教育“两基”、“普九”和扫盲工作顺利通过省市达标验收,共筹措资金923.4万元,新建校舍3804平方米,维修校舍3722平方米,中小学音乐体育设施齐备,常山中学、中心小学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健全。2006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多次参加省市活动和学科竞赛,单位获奖7次,教师获奖16人次,学生获奖52人次。2007年开始,农场开始实施校安工程,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先后撤并了10所小学,至2013年,共筹集投入资金上亿元,全区新建设校舍31285平方米,有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有专任教师235人、学生3657人,全区实现了学校全公办、校舍全新化、配套标准化、塑胶跑道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公办幼儿园,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认定。 R,~5yb4:5is7!,L

常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为各行各业输送大批有用人才,使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便于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几十年来,由常山自己培养出来的各行各业的“土专家”、技术员,现仍在为农场、为社会作贡献,他们是农场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支科学技术队伍。 C8+5xY3=1gp2;1s

(二)科技发展 P5+,aq6?2Fa55a

建场初期,科研工作在农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创办青年实验场,1957年成立了科研所。农场逐年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对科技的管理,省侨办每年下拨一定经费,下达科研项目。改革开放后,1982年成立“福建常山华侨农场工程农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委会”,给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职称评定,经省侨办批复评定方忠平等五位科技人员为“农业师”,陈锡添为“畜牧师”,给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九十年代开办“农函大”常山辅导站,该站每年结业学员150人左右,逐步壮大农场科技队伍。2000年成立“常山经济开发区科技协会”,吸收科协会员105人,还建立基层管区、村果树栽培科技网络,聘请热心果树栽培管理的农民为联络员,建立健全农场科研体系。 F5!6QK3:5Fi6+7h

农场科研不断创出新成果,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运用,体现出了显著效益,周边县、市采用也得益。建场初期,科技人员根据气候、土壤等特点,大胆提出发展亚热带作物尝试,经科技人员精心研究试验获得亚热带作物引种成功。九十年代的农场有橡胶园5000亩,年产干胶片可达50吨;胡椒305亩,年产达4吨。1960年生产科长方忠平成功创造了“沙捞越菠萝冠芽剖切快速繁殖法”,提高育苗率48倍。70年代末,通过有性杂交育种,繁殖育出“常薯2号”地瓜品种,在当时,比普遍种植的“新种花”品种亩产增18.6%,在全市被作为良种推广。80年代,农场水稻品种进行一次革命,农场科技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进行水稻有性杂交,经两代繁殖培育出水稻“杂优”良种由原来高杆变为矮杆,由原来的单季亩产300多斤,提高到1000左右斤,被漳州市评为“杂优创高产”的先进单位。1980年,农艺师洪维连又从早稻“红410”变异单株选育出“常山1号”,试种亩产875斤,比“红410”增长12%。 E8+5Gn3?3YD,1k

同时,大量科技成果得到国家、省、市的嘉奖。1980年从早稻“常丰1号”获国务院侨办品种选育一等奖;1982年的橡胶栽培技术获国务院侨办科委的一等发明奖;1988年,罐头厂生产的“330”条装玻璃瓶芦笋罐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省优产品称号,还有十五个科研项目获得1984年国务院侨办“科技工作先进奖”。 m6;8eA35eE6:4r

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常山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培训,一方面加强企业的高科技自主研发和创新。2000年,常山大统圣味公司谢保家研发了音频磁化水装置,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99 2 55552 3),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书号第533472号)。2003年,常山光大科技公司朱琼光自行研发的“一种无色透明凡士林”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 031392261),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第261753号),该产品可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化工等领域,被列为2005年全国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国际交流选项推荐项目。 n6.2gs9?3SM5~3o

(三)文化事业 G3+7iv5?5gX4~5r

建场初期,农场就活跃着一支由文艺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归侨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他们起初是在田间地头劳动之余,或是晚间饭后休息之时,即兴表演几个节目,劳逸结合,调节身心,振奋精神。观看演出,成了场员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后来,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有临时专业或业余文艺演员100多人,平均每年演出10多场,自编自演节目200多个,除了在本场演出外,还经常到县、市演出,并先后获得县以上政府奖励94次。《菠萝丰收舞》《歌唱美丽的常山》《十二朵金花》等节目于1960年被选送参加云霄县、专区、省业余文艺汇演,深受好评。1960年10月,农场成立电影放映队,定期免费到各管区巡回放映,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63年,建场十周年场庆,农场就组织了大型的文艺演出,以场员们艰苦奋斗,勤俭建场的动人事迹和十年的光荣业绩为内容,弘扬爱国爱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获得圆满成功。1973年夏,农场建立文化站,每天定时向场员开放,定期出版文艺宣传栏。1979年,新建1200个座位的电影院、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985年场文宣队舞蹈《白玉兰》、印尼扇舞、鹰舞等节目还参加了省电视台迎春晚会表演,引人注目。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场文化活动设施日益齐全,文化环境日臻完美,文化活动公共设施有电影院、俱乐部、卡拉OK歌舞厅、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儿童乐园、老人活动中心、街心花园、游泳池、球场等20多处。群众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先后成立了农民体协、老人体协、钓鱼协会,各归侨管区设有老人活动中心、文化站、阅览室等,为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农场举行过多届“卡拉OK歌手赛”,并在重大节日举办各种文艺晚会。常山舞龙、舞狮队逢年过节或在公共场所、或被延请到居民住宅门前表演。改革开放后,场内常年活跃着一支业余东南亚特色舞蹈队、一支电声乐队、一支民族器乐表演队,逢节假日便欢聚一堂,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参与者围观者甚众,洋洋自得其乐。深圳、汕头、厦门、漳州等各地区侨联、“侨心艺术团”、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香港同乡会、印尼东爪哇漳属同乡会、集美大学离退休职工联合会等多个团体多次慕名造访,举办联谊活动。2002年,农场成立“侨心”歌舞团,举行东南亚特色舞蹈培训班;9月29日,全国著名词曲家石顺义、张卓娅莅临常山体验生活,并创作了歌曲《常山谣》。2003年1月,常山华侨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农场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台球赛、门球赛、篮球赛、足球赛、图片展、游园、电影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而1月1日举行的“常山杯”漳州市乒乓球友谊赛、“庆常山五十华诞”文娱晚会两项活动,更是把整个庆祝活动推向高潮。文娱晚会连续举行两场,共有20个单位300多位演员参加,演员年幼的仅3岁,年高的达78岁。整个演出过程衔接紧凑,节目精彩纷呈,观众爆满。来自全市及厦门的50多位厅处级组代表、全市开发区组代表和代表全市乒乓球运动最高水平的公开组运动员近200人欢聚常山,参与乒乓球运动竞技和表演,整个活动生辉焕彩。为庆祝建场五十周年,编印了《常山五十年》史册,记录了常山五十年的历史变革和发展历程,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还重新整修了文体中心、图书馆、电影院、老人活动中心等四处活动场所,让群众得到实惠。2003年7月,常山承办福建省华侨农场文化艺术节南部片区体育竞赛和文艺汇演活动,来自福建省南部的十一个华侨农场255位运动员参加了六个项目的体育竞赛,155位演员参加了文艺汇演。10月还组队赴厦门同安竹坝华侨农场参加全省华侨农场文化节主会场庆祝活动,共有十一个项目获省侨办嘉奖。2009年创办了侨区艺术团,张仁强任团长。2010年,成立常山电视台;成功举办了印尼归侨回国50周年庆祝活动。2012年,成立书画院,建立了常山华侨博物馆。2012年,新建华侨文化中心,用地面积61亩,总投资6000万元。主体建筑华侨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0000㎡,建设一座集影剧院、展示厅、图书室、华侨农场发展史展厅、艺术排练厅、电影厅等为一6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并具有东南亚建筑风格的文化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音乐喷泉、文化沙龙、公共绿地等休闲娱乐设施,计划2015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b1:2tN5,mu4;1d

(四)体育事业 p,=1pM6:8Xc5-5U

体育运动是归侨十分喜爱的活动之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侨乡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1964年9月,福建省委书记林一心和省体委主任李威,到农场视察,就决定拨专款修建游泳池。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也曾亲自关心询问农场体育的发展情况。场两委领导,注意把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和提高传统体育项目水平结合起来。敢于投资办体育。60年代,农场拥有标准规格的露天游泳池儿童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成为云霄县主要的体育训练基地之一。并多次承办省体委、省侨办、市体委的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体育比赛。 07~3Oy1!6IQ7-1I

建场以来,归侨体育健儿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绩。1956年7月,庄亚书、杨中以参加专区羽毛球选拔赛,庄亚书获单打第一名。12月,县乒乓球运动员郑振扬、周寿冬、郑德全、林粉绸等参加龙溪专区乒乓球选拔赛,获男子团体第一名,林粉绸获女子组单打第一名,郑振扬获男子组单打第三名。1960年,县少体校在农场办游泳班30人,羽毛球班20人。当年,游泳班小运动员组成代表队,参加省水上运动会,首战告捷,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其后,郑瑞娜、傅巧月、傅福星、陈清治等人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屡获大奖。1961年县羽毛球首次在常山组队,参加省十二单位羽毛球对抗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62年常山农场成立体育协会,叶亚福(场长)任会长。1976年6月常山游泳池建成投入使用,28日首次承办龙溪地区的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九县一市的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参赛。由于农场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多次承办了省侨务系统的篮球、羽毛球、足球比赛,先后为省体校、体院、体工队输送8名运动——场足球队曾代表漳州市人民迎战菲律宾足球元老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农民杯足球比赛。1975年,农场被评为“福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79年,农场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常山小学足球队几度于省、地区(市)基层小学足球比赛中夺冠;农民足球队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大连“全国农业银行储蓄杯”足球赛;温彩玉、温彩虹、傅丽娟、王秀晶、廖庆良等游泳运动员和郭义彪、甘常珍、林丽英等羽毛球运动员,饮誉全国、全省体坛。2010年,新建了常山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2013年4月,成立羽毛球协会;7月份,开发区(华侨农场)动工兴建华侨体育中心,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35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米,建设标准足球场,有看台座位1118位。 Z3=8o02=4KS9-30

(五)卫生事业 W7~60p4?,Nj3:8d

建场初期的1953—1954年,农场设医务所,从云霄聘请医生1人,从归侨中选4个工人做为医疗所职工,当时人单力薄,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对工作尽心尽责,博得广大场员的信任。1960—1961年大接侨,农场规模扩大,卫生事业也随着发展,医务所增设二个门诊所,建立医院,设妇产医生3个,医务所还购置救护车1部。至1962年,全场分设5个医务所(室),卫生工作人员18人,医院设简易病床30张,全场职工享受免费治疗。同时农场还办起疗养所,接待长期患者20多人疗养。至1965年,常山的医疗设备逐步健全。其中,1980年农场接受联合国难民署援助农场卫生院购置医疗器械30万美元,折人民币424616.73元,购置了钴60治疗机、人工心肺机、人工肾、黑白扫描机、卧式高压消毒器及被服、病床等200多种设备。1996年医院建筑面积扩大到1400平方米,住院部病床增至60张,有13个基层卫生保健站,广大干部职工、归侨享受公费医疗制度。2007年,按照二级乙的标准,农场投资近500万元重新选址新建常山医院,用地面积35亩,总建筑面积5850平方米,于2008年3月投入使用;同时,投资几十万元购置一批医疗检测设备,并向社会公开聘请8位医护人员,改善常山医院的就医条件,提升医疗水平。 D5:,GJ8~2FS4:,Y

常山群众卫生习惯好,全区自来水覆盖率过70%以上,改水、改厕积极性高,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热烈。2003年,“非典”、“禽流感”疫情在许多地方肆虐,常山积极防治,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无发生疫情感染。 i7~4Tl8+8jT4+4d

(六)当地民俗 e4.2PP,8DV2-6A

常山原为荒埔野岭,当地人称“鼎盖铺”。由于成立了华侨农场,聚集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菲律宾、日本、美国、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他们带来了其侨居地的文化风俗,如印尼风情舞、泰国皇宫舞、缅甸斗笠舞、越南竹竿舞、安哥隆乐器演奏等具有浓郁东南亚风情的特色文艺表演,并逐渐融入闽南地区的文化,使得常山开发区的风情习俗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归侨能歌善舞,爱好体育运动,热爱生活,关心教育,礼貌待人,日常饮食更离不开侨居国的习惯,又因来自东南亚的归侨占大多数,所以,其风土人情极具东南亚地区的特点。众多的归侨、侨眷仍然保持着他们原先的饮食习惯,他们自制年糕、风味小吃(有印尼风味、马来西亚、越南风味等小吃),除满足自家和亲戚朋友外,还部分拿到市场销售,吸引了周边地区居民和众多的游客纷纷前来品尝、选购。有正宗的手抓咖喱饭、可口的烤沙嗲、香喷喷的猪蹄膀、糯米飘香的越南粽条、酸溜开胃的阿胜汤,还有千层糕、黄金糕、糯米糕、七层糕等甜美食品。农场鼓励归侨侨眷传承发展美食制作工艺,于2012年成立常山美食协会,建设了东南亚风情美食一条街集中销售,并连续举办了两届“常山味·东南亚风情美食展销活动”,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 h3~4Xf,+9j09=7N

常山既吸收来自异国同胞的情调,也还保持固有的习俗,最为传统的二个节日——元宵节、端午节,最能彰显当地民俗。元宵节除了祭敬祖宗之外,必定要请出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的雕像,敲锣打鼓放鞭炮,抬着这些神像周游村庄,以祈来年平安、丰收,当地人俗称“走王爹”。端午节则各家各户做粽子,敬祖宗、敬土地公,祈求本年风调雨顺,而且有溪流、池溏的村,则举行赛龙舟活动。 R,.1Zl4!5ct8=8I

五、农场的管理体制改革 y6,ec2~5aq5-7s

(一)自身内部不断调整管理体制 x,5cx7-7Ed4-7b

第一年的农场管理体制,对场员采取生活补贴方式,由省侨委按人头每个场员每月发给生活费12元。其中9元为生活费,1元零用钱,2元保留金,年终结算分红。1954年实行按劳取酬方式,以劳动日作为计酬单位,实行劳动力预支生活费,激发了场员劳动生产积极性。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 T5+5fl4-1lM2~6S

1961年农场经过整风整场,总结了办场以来的经验教训,贯彻“三包一奖 ”制,场员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干部作风深入踏实。党委加强政治工作,各大队建立了党支部,全场生产稳定又迅速地发展。1962年,我场根据中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和中侨委两次华侨农场工作会议精神,在“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坚持政治挂帅,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并在“三包一奖”制的基础上,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总承包管理责任制度。场部、管理区和生产队三级管理(场队)两极核算。生产队对场部承包总产量、总产值、工资总额、生产费用和上交任务,全年任务一次包定,超额奖励,欠产要赔,全奖全赔;各工交、财贸、畜牧和垦荒队,也分别按总承包精神,实行定员、定工、定本、定盈亏和包产品数量、质量、上交利润或计划任务的生产责任制度。1962年终,农场在处理承包合同、兑现奖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总承包”方案,继续实行总承包。 g6:9Mm7;6oP4?6y

1974年,农场党委根据中央,文件规定,在全场范围内进行工资调整,事实上是一次工资改革,农业工人实行农工九级制。在此之前,农场干部、职工都已实行级别工资制,所以调资时,农场按照文件规定:即1956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工人,套级后达不到4级的调到4级;1966年12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工人套级后达不到3级,可以调到3级。1970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工人,进行定级,定一级或二级,定级后级别工资比原工分工资低的,保留其原工资,不拉低。 q33MI1!,it52d

(二)国家政策与体制改革 b5?,ut6?9Ri8~4P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侨农场的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1978年4月17日全省华侨农场、华侨工厂全部收归外事办公室主管。同年5月25日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成立与省外事办合署办公。1980年11月华侨农场革委会予以撤销,改为场部,实行场长负责制,撤销生产大队“革领组”,改为生产管理区,实行区长(区主任)负责制。1980年11月,省侨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拟定《关于1981年华侨农场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意见》,主要内容为:1.积极进行职工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试点工作。2.扩大华侨农场经营自主权。3.明确经营方针,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4.各农场实行财务包干,常山华侨农场要求减少30~50%财务亏损。5.加强生产责任制和劳动管理等。在大快人心的方针指引下,常山华侨农场率先在梧园管理区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取得喜人的效果。1981年9月6日,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写信给省侨办,表扬常山华侨农场梧园管理区包产到劳、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形式,“方向对头,措施有力”,要求在所有华侨企业中推行。因此,省侨办于1982年1月13日又做出《关于完善华侨农场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规定》,全面的改革在我场开始了。从此,农场的管理体制改变了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平均主义弊病,推行包产到队,包产到组的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农场工农业经济开始了新的起步。 T6~5gR2.1Cr2~4t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场随即成立“家庭农场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场农场农业承包形式进行改革和试点工作。1986年9月,场两委会经多次讨论、修改,在溪墘管区试行后,制定《常山华侨农场归侨管理区经营管理改革方案》,方案从农场实际出发,在农业生产方面全面落实职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工贸企业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 E1;,JR,?,uF9~4l

1991—1996年,农场认真贯彻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改革的办法和举措,逐步实施了机构改革、农业管理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住房改革、场办工贸企业管理体制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j,.8IN85mp3-5q

1997年7月福建省政府以闽政办(1997)0135号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福清东阁等十五个华侨农场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的通知》(详见附件)正式批准设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给予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1998年7月14日,漳州市市长李天森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会议形成漳州市市长办公[1998]12号《会议纪要》(详见附件),形成接收常山华侨农场为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的8条意见。1998年9月3日,漳州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形成中共漳州市委常委会[1998]31号《会议纪要》(详见附件)。会议听取蔡宗萱同志汇报的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工作情况,会议强调,贯彻闽政办(1996)227号文件《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侨办关于我省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详见附件)精神,改革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最根本的是按照经济开发区的模式运作,班子配备,机构设置都要根据管理经济的体制来考虑,与经营发展需要相适应,使改革后的农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做好对口移交接收工作,确保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会议决定,云霄常山华侨农场由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保留正处级,赋予县级部分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同意常山华侨农场设立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处级),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华侨农场的联系单位为市侨办,并接受市开放办的工作指导;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要本着精简和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人事编制由市有关部门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统一管理;参照漳州开发区设立公安、土地、税务、工商分局、人事编制按条条管理,工资及其经费由开发区负责,开发区设立一级财政,收支自求平衡,一定八年;职工养老保险按闽政办(1998)79号文办理,养老基金缺口部分由开发区财政兜底解决;开发区内学校、医院等事业性单位隶属开发区,其权限参照县级做法,开发区原有与云霄县的行政、经济管理关系脱钩,云霄县财政收支基数由市财政作适当调整。常山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工作由副市长林瑞华同志负责协调。 W,+3Yj5:6UK9!5v

1998年10月19日,华侨农场正式下归地方,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主管。1998年11月28日,中共漳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漳编(1998)048号文《关于设立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其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开发区内设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委员会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经贸办公室、城建规划办公室、文教卫生办公室、财政统计办公室8个综合办公室。1999年7月1日,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漳州市副市长林瑞华到场揭牌。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待遇和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为常山新一轮创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常山集中力量培育经济增长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工业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载体。 j7?1Sf6!,Eq2~5E

(四)调整产业结构、农场转型 j6:3vD8.4HT84R

常山华侨农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管理融入社会”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入农场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宝贵经验。 m5:3dB4+7lN2=70

行政体制改革。1998年10月,常山华侨农场领导体制由省侨办主管改为漳州市人民政府管理。下归地方管理后,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批准设立了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保留正处级待遇,实行华侨农场和经济开发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赋予行使县级部分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华侨农场行政体制改革,为华侨农场融入地方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H1~8dA6;5Ca,!5s

人事管理改革。体制下放后,常山人事工作融入地方组织管理,按规范运作。农场按照“德才兼备”原则,根据“品德优秀、能力出众、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条件,按照公开透明,竞争上岗的要求,在开发区(农场)范围内选拔后备干部,并不断加大培养打造力度。自2002年以来,农场从后备干部队伍中提拔使用了三批中层干部,现在他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常山引进项目、服务项目,推进常山工业发展、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成为弘扬正气、依法办事、为民执政,推进创建和谐常山的生力军。 u,+7uE9:8NJ8+5M

财政体制改革。自1999年起实行“划定区域,统筹收支,自求平衡,一定八年”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开发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从体制下放前的1998年财政收入596万元,到2007年财政收入4812万元,翻了三番多。鉴于常山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省财政厅同意从2007年起,常山华侨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延用,且预决算不再由云霄县代编代报,开发区的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漳政〔1998〕综199号规定执行,享受相当县一级的部分行政、经济管理职能,给予核定财政收支补助基数,增加了开发区办社会职能补助和税改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常山开发区原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2013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68亿元。 z6+3ia7+8aC3?6C

企业改制改革。为了盘活资产,激活企业,提升效益,常山对常山食品厂、农械厂、罐头厂、中旅社、坪水水电站、自来水公司、运输公司、建筑公司等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自2002年以来,共安置、分流人员586人,发放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医疗补助费等400多万元;代缴、补缴基本养老保险金115万元。在安置、分流过程中,农场(开发区)通过广泛征求所在单位职工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并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既保证了国有企业的顺利转制,又保证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全场(区)社会安定、稳定,起到了“三赢”的效果。 U,~4Bb6?1gX18t

税费改革。 常山不折不扣地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2003年初全面停止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的征收,2003年10月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停止征收乡统筹、村提留、教育集资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和集资,2004年全面停止农业税征收工作。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由于农场主产业已从农业逐步转向工业,工业税收逐年递增,从1997年的282万元到2006年的2215万元,翻了三番。正是工业税收保障了常山经济的长足发展。 m8?5hM,-3ek5+1m

住房改革。为了克服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旧观念,1999年常山继1995年之后再次在住房方面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深化归侨安置房产权的转让工作。通过房产评估,以优惠价把公房转让给归侨住户,让住户拥有住房的使用权、转让权、改造权。这一改革,让广大归侨更加安居乐业,改造旧房、新建私房的积极性大增。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至2006年,归侨自建新房920户,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二是引进房地产公司开发房地产业。2000年以来,常山应用市场机制,先后引进常山华侨房地产公司、华龙房地产公司、三友房地产公司、嘉荣房地产公司等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了华园小区、华鑫小区、华丰小区、常盛小区等,建成商品房500多套,建筑面积近50000平方米。三是实施侨居造福工程。1999年以来,常山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关于组织华侨农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一规划,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量力而行、分期分批实施的原则,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至2006年,全场累计拆迁改造归难侨危、旧房119套,面积10210平方米,新建122套,面积18236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另外,投资60多万元,采取土地置换,货币补偿,集体搬迁越侨点1个18户72人;投入100万元拆迁安置17家旧城区侨住户,新开发侨居楼120套,面积100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归难侨居住条件。2007-2008年,农场抓住《国务院关于促进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意见》的惠侨机遇,积极组织配套资金,投资近3亿元,推进实施侨居造福工程616套,建筑面积43120平方米,解决了困难归侨的住房问题。 X1+6Hr6!7Gq33Z

(四)党和领导的关怀 m6=5db9~4tM9:8O

各级党政领导和侨务部门十分关心重视华侨农场的体制改革进程和成效。上级领导人来场视察、指示、鼓舞,帮忙甚大。1953年底,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到农场视察第一批归难侨安置情况。195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侨委主任何香凝为农场题词“劳动万岁”,以勉励农场的开拓者。1957年11月,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帮到农场视察。1959年夏,蔡延锴将军、陈绍宽副省长到农场视察。1960年2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庄希泉等到农场视察接侨工作准备情况;福建省各界人民春节慰问团到农场慰问。11月,中侨委副主任方方、黄长水、全国侨联副主席尤杨祖到农场视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尼大使黄镇到农场指导安置归难侨工作。1961年9月,省委书记林一心、省体委主任李威到农场视察。“文革”期间的1968年,农场突发22例小儿麻痹症患者,中侨委派专机为农场送药。1973年夏,省革委会名事组副组长伍治之来农场作调查,决定调张仕良、庄明发回农场工作。1984年7月,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视察常山华侨罐头厂。1986年春,国务院侨办副主任林水龙、副省长黄长溪到农场视察;8月,省委书记陈光毅视察罐头厂。1987年6月,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黎明·贺尔、国务院安难办副主任计华等到农场检查验收援建项目。1990年春节,王兆国省长视察农场;7月,省委书记陈光毅来农场视察6号台风的灾情。1991年省委副书记袁启彤、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副书记兼人大主任易百禄到农场检查7号台风救灾工作。1993年,省长贺国强到农场视察,2月,童万亨副省长及新任漳州市委书记曹德淦到农场视察;全国人大侨委会王培专员抵场视察。1994年元月,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省长马兴元到农场视察。1997年,全国侨办主任郭东坡、全国侨联副主席何添发、省长贺国强先后到常山调研体制改革问题;1998年,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贤模莅临常山调研;1999年8月13日和11月30日,省长习近平先后两次莅临常山调研;12月3日,全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莅临常山调研;2002年,省委书记宋德福、省委副书记黄瑞霖、漳州市委书记袁荣祥、市长郑道溪等领导先后到常山调研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省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国侨办宁活义司长先后莅临常山调研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2006年9月15日,由国家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侨办、教育部、民政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组成的国务院华侨农场调研组一行在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副司长张更华带领下,在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小平、省侨办副主任卢圣鑫、漳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游婉玲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常山就华侨农场的非金融债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展开调研,此次调研后国家对华侨农场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彻底清查,逐步解决,让华侨农场(开发区)能在市场大潮中轻装前进。2007年副省长王美香、洪捷序、漳州市长李建国等领导先后到常山调研;2008年全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主席李仪曦,福建省侨联副主席江宏真等先后莅临常山调研;2009年全国侨联副主席林淑娘、省政协副主席梁绮萍、市委书记刘可清等领导先后莅临常山调研;2010年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张昌平、漳州市长吴洪芹等先后莅临常山调研;2011年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到场调研;6月,授予常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到场授牌;201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副省长倪岳峰、省政协副主席张燮飞莅临常山调研;2013年漳州市委书记陈冬、陈家东、市长檀云坤多次到常山调研项目建设情况,7月,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到常山调研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情况。 e3!9ag9?7aq,:5R

六、农场前景 M2:3GF5~8oX5~5K

回顾既往,展望未来,我们对常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是常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正确运用建场60周年的历史经验,以百倍的信心和执着的信念,去迎接新的挑战,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党中央和各级侨务部门的关怀领导下,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侨心,汇集民智,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使常山发展成为漳州市改革开放窗口和社会经济增长点之所在,成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成功实践者和办工业的亮点,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先行者和环境建设的典范,成为华侨农场体制改革有所贡献、提供经验的地方。 Z3;3eg,8Tm3?8H

2012年的下半年,开发区(华侨农场)党委、管委会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对常山发展的现状、对常山发展的将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历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未来常山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战略。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做大常山开发区,建成一座具有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城市格局、充满生机活力、华侨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又富又美的开放型滨海旅游华侨城。新的发展战略: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美区、民生亮区。“工业强区”,即以项目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技改升级,做大做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工业产业。以工业为支撑,做强开发区。“旅游兴区”,即发挥优势,创造条件,挖掘生态、人文、区位、交通资源,拓宽新领域,拓展新产业,精心打造东南亚风情小镇、东南亚风情文化创意园和“乌山天池”景区。以旅游为特点,做大开发区。“商贸活区”,即依托区位、交通枢纽优势,建设物流产业园,做精服务业、物流业。以商贸为热点,做活开发区。“生态美区”,即坚定生态经济理念和“金山银山加绿水青山”的发展战略,坚持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结合,高品位、高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华侨城。以生态为优点,做美开发区。“民生亮区”,即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完善社保、医保、新农保、低保、高龄补助制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以民生为亮点,做优开发区。2013年初步提出新的发展定位:打造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先进机械制造产业新兴基地;打造现代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区域性文化体育中心、区域性健康医疗和养老中心。 T9-7lb5-6At8.9u

我们坚信,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常山人,在新的一轮创业中实现新跨越,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美丽家园。 l7;5ae42S084V

60年发展

一、常山六十年创业和发展历程 P9:3Tf,!4TA33i

常山位于漳州南部,是全国第二、福建省最大的华侨农场,1953年元旦正式成立“福建省归国华侨常山集体农场”;1959年1月改制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 1999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实行开发区、农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作,享有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职能,同时享受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常山先后安置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等13个国家、地区的归难侨8000多人。农场现有土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国有土地64平方公里。辖有15个管理区村,现有常住人口2.5万人,其中归侨及侨眷6000多人,这些归侨在国外、境外的亲属近16万人,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k6.2BW8.6xM1!4R

常山华侨农场成立60年来,历经艰苦创业、发展壮大、体制改革、工业兴区等发展阶段。建场初期,开场元老们披星戴月、吃苦耐劳,垦荒造田,开发出瓜果飘香的新常山,处处留下了创办年代拓荒者的足迹。七十年代,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开始创办工厂,抓生产,搞建设,建设多种经营体制,显示出勃勃生机。1999年至今,华侨经济开发区成立13年来,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管理融入社会”的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全区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07年,国务院6号文件《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意见》的出台,给全国华侨农场送来第二个春天,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大常山开发区”的战略要求和“全力打造百亿经济强区,精心构建华侨精神家园”的奋斗目标,我们在主打侨牌、做强产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认真谋划,扎实作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201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98亿元,增长16.21%;工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30.29%,(市未反馈数据)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6.03亿元,增长21.5%,规模工业增加值10亿元,增长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1亿元,增长40.8%;完成财政总收入1.38亿元,增长27.76%,地方级收入8508万元,增长16.8%;出口总值1.35亿美元,增长18.54%;实际利用外资(验资)2291万美元,下降9.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从体制下放前1998年的6804万元和596万元到2012年的40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增长了58倍与22倍。2011年6月还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侨办引智引资重点联系单位”。 Y,;1Cg6,fz1!5g

重点企业

漳州市闽正食品有限公司 s8-7nF8=2Ec3:7b

漳州常山泉丰食品有限公司 E4!9bl,=,KI,-9b

漳州义大包装工业有限公司 p2=3Yl9.2em9!2G

优立化工(福建)有限公司 c13cx8!9AZ,?9c

漳州市海之味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X9:8aI5+30u1.8v

福建德霸食品机械公司 G4!1Cg4!5fw9+,l

鹏凤(漳州)食品有限公司 y,+,VL6!9on9-9E

漳州红威食品有限公司 A3!,cv8=,jN1=5k

漳州市方长宏食品有限公司 b7!6BY1:4Nq5;7q

漳州市常山源源成食品有限公司 e71Jn,!2In7~5E

漳州市三正建材有限公司 01=5iJ3~3sU5!7Q

福建大统圣味食品有限公司 E6.5GW7~4GQ7:5L

漳州市常山峤丰机械铸造有限公司 U6-1IM47oD4=3B

漳州市常山诚兴冷冻食品有限公司 j6~50k4-2JD9!3g

福建东旺饰品有限公司 a4;2OI2:6mC,:5p

漳州市浚源机械锻造有限公司 V31oP3=5PM28h

漳州市常山华星饲料有限公司 T7:7eb5:5r02:2o

漳州市美润饲料有限公司 e5;,MS7=3xr9-7N

福建龙威食品有限公司 e7-5gU8.1hh1=8T

漳州市常山昌盛五金铸造有限公司 o9?3nm5!4VQ7+4c

漳州常山吉立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k6;7MM2=9mK6+7D

漳州市大统联丰兴业饲料有限公司 d98AY8-,xj4?6P

漳州正霸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b,+3Sc3!8WA25s

漳州市东好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K,.3YK7;3pk3+1R

漳州品兴汽配有限公司 j1;8LX,9dn1+5g

漳州墁天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c3=5wY6-2eh9.7Q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相关热词

主办:漳州高新区管委会 ;承办:漳州高新区办公室 ;地    址:漳州市龙海市九湖镇百花村324国道旁高新区管委会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
  • 杭州市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

    杭州市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是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安交通管理便民、利民、惠民 水平,建立的官方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凯源法学院,19世纪末,盛宣怀先生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 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主办: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惠州市惠城区江北三新北路31号市民服务中心10号楼

  •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林学与园林学院始创于省立安徽大学森林学系,是安徽大学农学院初设的三个系之一,创办于1936年,1937年招收首届森林学系学生,从1949年先后更名为安徽大学森林系、安徽农学院森林系、林业系、林学系、森林利用学院,2004年更名为林学与园林学院。经过数代林学人80多年的辛勤耕耘,培养毕业生近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地址: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广州路9号

  • 绵阳市公安局

    主办:绵阳市公安局 ;地址: 绵阳市涪城区剑南路西段298号

  • 广元市商务局

    主办:广元市商务局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路南段65号

  •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1956年9月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建校之初就创办了图书馆,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积累,图书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馆室面积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 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是学子们潜心读书的学园,陶冶身心的乐园。

  • 长江大学校友总会

    长江大学校友总会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合法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2019年7月,学校进行了机构调整,将原“校友工作办公室”更名为“校友工作与对外联络处”,拓展了处室职能,充实了工作人员的力量。校友工作与对外联络处既是长江大学机关职能部门,又是校友总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秘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