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介
一、试验站概况 h5.3W06-8Xi7.1k
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位于黄淮海平原腹地的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潘店镇,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其前身为南京土壤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土壤改良试验点,正式建站于1983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科技部首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国家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主要针对黄淮海平原特别是黄淮地区一年两熟高集约化种植农田生态系统,实地观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研究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物质与能量循环规律、生物服务功能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优化模式。包括(1)土壤地力提升与耕地保育,(2)土壤物质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3)农田养分水分高效利用等主要研究领域。2001年以来,连续三次获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五年综合评估优秀生态站,2019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野外站。是国家、中国科学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重要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 m9;5xn8=5iG1;7V
【历史沿革】 U4?4Am3!6hr97l
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组成了由著名土壤学家熊毅和席承藩二位院士领导下的土壤调查队,对华北平原的土壤进行了全面调查,指出了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旱、涝、盐碱、瘠薄,这一结论为国家制定该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六十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领导下,组织了多学科的科技队伍进军华北平原治盐治碱。位于黄河北岸的具有典型的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地貌特征的河南省封丘县,作为一个主要试验区,在熊毅院士的领导下,经几十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以“井灌井排”为核心的治理盐碱综合技术,为后来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 d6=6tl4:6Mp9;5S
1983年5月,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经中国科学院的批准,在河南省封丘县潘店乡(东经114°24′,北纬35°00′)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开放试验站(简称封丘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封丘站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2年被选为中国 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006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河南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因此,封丘站是国家和中国科学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从 事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的野外试验基地。从此,封丘站既是中国科学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特别是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从事农业、资源、 生态和环境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的野外试验基地,也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布点在黄淮海平原,特别针对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生态环境演变进行长期 监测的重点网站。 Q6:1nF2=40b,=4A
长期以来,封丘站一直面向国家和地方需求,针对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八十年代初,开发黄淮海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封丘站以长期研究成果为依据,以熊毅院士等科学家提出的“井灌井排”盐碱综合治理技术为核心,集成配套农艺、生态等技术,完成了农业区域综合治理的“封丘模式”开发,并在黄淮海大面积推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该成果作为“黄淮海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今日的河南省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1世纪以来,针对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重点围绕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持续提升及水土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这一主要目标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黄淮海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近10年来,封丘站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获授权专利和软件登记近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2006、2010年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两个五年台站综合评估中都被评为优秀站;2008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殊荣。 U3,tz,+4DV6;1s
二、支撑条件 G7;8o01;1bz2-5d
运行机制与管理:本站以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站长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聘任,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在运行方式上,采用开放、流动、竞争机制,除设立管理和部分研究岗位外,主要通过聘请客座研究人员、招收博士后和研究生来站工作。同时建立开放站研究基金,每年对外资助5-8个研究课题,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科研工作者来站从事与本站发展方向相符的科学研究。本站特别对那些自带课题、经费和仪器设备来站工作的学者提供试验场地、实验条件和研究助理。 G6-9Lk9=,hP7.2m
研究设施和工作生活条件:站区内有基础设施良好的试验用地140亩,并建有包括作物需水耗水的水量平衡试验场、径流观测场、养分平衡试验场、生态环境要素观测场、气象观测场以及碳循环、有机污染物的累积分解、生态优化模式研究等试验示范区,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水盐运动地下模拟实验室、大型群体蒸渗仪(Lysimeters)、大型群体排水采集器等野外观测设施。安装了自动气象观测和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波文比系统、水分和盐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站区外(油坊乡)有现代化的万亩农业示范区。 c2.,aT2.7TH1?2X
本站有实验用房1300平方米,设有各类常规分析实验室、样品处理室、组织培养室、灭菌室、计算机房以及资料档案室、展览室。并配备了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氧弹热量计、中子水分测定仪、TDR土壤水分测定仪、植株水势测定仪、叶面蒸散测定仪、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常规分析监测仪器以及SUN工作站及其外设、彩色复印机等辅助设备。此外,本站备有考察车2辆,生活用房1500平方米,设有招待所、餐厅、会议室、阅览室、展览室、娱乐室。客房内工作和生活设施齐备。 B5!2BG,-9Pu7-6t
三、 研究方向 b9~4Er2=5kZ7=9q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资源生态环境相关要素(包括水、土、气、生)的长期定位监测、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演化趋势分析和预测;2、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率以及各种亚系统(水、土、气、生)中及之间的物质循环过程与能量转换规律的系统研究与相关调控理论的发展;3、节水、节肥、节地新技术体系的开发以及人工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构建与试验示范。为黄淮海平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源持续利用、农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h4=9SM5-8tI2+7I
近期的研究重点: k6:9r02;2ad1?9n
1、沿黄地区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位监测和共享数据库的建立; B6:9Vp1?,Yj79K
2、人为活动对区域气候和水环境变迁的影响分析; w7;6rf5;2ka2=90
3、潮土(肥力、环境、健康)质量的演变趋势与定向培育的原理和途径; A7;8EC3+4zI7-8W
4、土壤盐分动态监控、预测与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综合技术的发展; Y2?6BB8=4IK3?50
5、农田碳氮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T61fD2!,ki4=8O
6、集约化农业(含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养分、盐分循环与能量转换规律及调节机理的系统研究; T1+2br9:5SH,?6l
7、新的农业(种植、养殖)生态优化模式的构建与示范及其结构、功能、效益(生态、环境、经济)和稳定 c5;4pT2?3vb,4m
性、可持续性的评价; r1:7nf34JS3!7Q
8、新技术(节水、节肥、节地、废弃物资源化、秸秆综合利用、病虫草害防治)的开发与示范; f,8yj3;9yS11R
9、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试验与推广; r,8Lg7.1mv5:8T
10、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o5;4Al1.3Hs9.3a
四、地理位置 h2?6Ld,+1OM1.6R
本站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县潘店乡(北纬35°00',东经114°24'),邻近106国道,距郑州市130公里,新乡市73公里,开封市50公里。自然环境:站区所在地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605毫米,年蒸发量在1875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3.9℃,≥0℃积温在5100℃以上,无霜期在22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在2300-2500小时之间,日照率为55%。太阳总辐射量达4731兆焦/平方米/年。站区海拔高度在67.5米,地貌具有典型的黄河泛滥区特征,微地形稍有起伏,而大地貌相对平坦,并自西南向东北有1/6000 - 1/8000的坡降。地下水位埋深变幅在5-15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河沉积物发育的潮土,并伴有部分盐土、碱土、沙土和沼泽土的插花分布。植被主要为次生的乔灌草植物以及沼泽和水生植物等。 a6;9GL7?3aM4:6Y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