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简介
一、试验站概况 j2.,ns,-2Wp9;,M
【历史沿革】 B2:,zI2=7ha2~5L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是原“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基础上,为拓展其研究方向及学科领域、综合开展大气、土壤、水文、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于1967年建站,是中亚唯一进行长时间积雪雪崩研究的研究站。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于2010年8月提出建站,2011年12完成基建可行性报告,2012年5月中国科学院批准立项,2013年6月开始建设,2015年12月完成建设。 x6=8cF8=2NL34F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地处伊犁河上游新源县那拉提镇,站区面积106.7亩;地理坐标43°33′06″N, 84°00′28″E,海拔高度1400米;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年均无霜期169天。受西风环流的影响,伊犁河流域源区是中国西北及中亚内陆区的最大降水中心,也我国干旱区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和产流区最长的河谷。河谷内积雪、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下垫面条件多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汇流过程复杂,是开展干旱区河谷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中亚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水文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 p,!9rP1?,sH,.6A
二、支撑条件 v9;2Ye9?5rG5:10
u,:5gd9=3bx4.,c
三、研究方向 O83iV4~9Zc4.1w
定位与研究方向:面向天山及周边区域,针对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与积雪灾害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以天山积雪、河谷草地、森林、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水过程为主线,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谷生态水文过程的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揭示干旱区内陆河河谷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及其交互作用机制,实现干旱区河谷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创新,为流域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J2?7TK74Ii18g
(1)产汇流过程:研究山区积雪时空动态、积雪灾害、融雪径流、河谷水文系统中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和机理,以及坡面和流域尺度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l6~3Gy9.6bf6=,i
(2)生态过程:研究流域内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变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E,+1Tr8?3jU1.9d
(3)生态-水文交互作用:研究积雪、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以及水循环过程变化的生态系统响应。 W4:3Jx8;2me9.1r
(4)河谷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放牧、农业开发等强烈人类活动对河谷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提出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模式,并开展试验示范。 e8-4nD9;7hA5:2K
四、地理位置 M3+2fn1!70n3;6y
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地处伊犁河上游新源县那拉提镇,站区面积106.7亩;地理坐标43°33′06″N, 84°00′28″E,海拔高度1400米;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年均无霜期169天。受西风环流的影响,伊犁河流域源区是中国西北及中亚内陆区的最大降水中心,也我国干旱区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和产流区最长的河谷。河谷内积雪、森林、草地、农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下垫面条件多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汇流过程复杂,是开展干旱区河谷生态水文过程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在中亚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和生态水文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 x59ZZ6!7iF8;9e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 l3~5PL1!8QA3?1t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