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网站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锁定 排行
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址:北京西城区阜外百万庄大街26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网站详情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4月,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其前身可追溯到1913年建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年通过国家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中央编办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阶段性联合验收,进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地质所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地球科学研究和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X4?5Zw7;2bW6;2g

研究所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简称地质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事业单位,属国家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地球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016年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0年入选科技部“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所60多年来,地质所已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相对齐全、人员结构较为合理、设备较为完善的综合性地学基础研究机构,在区域地质与编图、大地构造学、生命起源演化与地层学、变质岩与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学、行星地质学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团队。 i6!2Px4.6eX,!9Q

  地质所目前拥有11个专业研究室,1个科技创新平台(包括3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和1个自然资源部大陆科钻深孔地壳活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按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建设和运行的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质所拥有3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全国地质编图中心、地层古生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公开出版物《岩石矿物学杂志》(中文核心期刊),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等7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K14Ws6-7Pz2?1n

  地质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并拥有一批优秀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各类人才奖励称号约70人次,包括: “杰青”6人,“优青”4人,“万人计划”领军1人、青拔1人,“百千万”人才 6人;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3人、杰出青年4人,地调局杰出地质人才3人、优秀地质人才6人。先后3人获何梁何利奖、9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4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9人获金银锤奖、1人获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2人获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6人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拥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3个。 p3:1yE4?,Pg5;50

  地质所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国际地学前沿,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1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汶川专项项目1项、“973”项目1项、“863”课题1项、科技支撑课题2项、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重点项目2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2项、联合基金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4项及培育项目5项、应急管理项目5项、面上及青年基金380余项,承担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及深部探测项目18项,主持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项目4项,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300余项。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国土资源奖一等奖18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54项。 Y8+2BH9?4PP,.6D

  地质所与美、俄、法、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有14位专家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位,有近40位国外和地区的学者被聘为地质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与我所合作的外国专家先后4位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Q9:6gx2.8io1+5b

  近年来,地质所在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基础地质理论与应用技术,构建现代1: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地质志编纂、中亚五国编图和亚洲多国合作地质编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Y6=2AD1?7Ht2+6v

   p3-2bd7=9ZL,;9C

     t1?5Jq3:70x5+6T

    (2020年8月17日) t2;9nN1;6tu5=,T

研究领域

· 区域地质与编图及数据库建设 J57Tp9.6be3~7l

· 区域大地构造与全球构造 v62AN,!6zE4.2O

· 生命起源演化、古生物群落与地层对比 X9?4uX98WM3:2i

· 前寒武纪地质与早期地壳生长 g1;9Hr5=4MQ3!8J

· 新生代地质与现代地质生态环境 Q9!60p55bW7+3T

·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带 i5-6Bv,!,gr,=1o

· 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物质科学 o2;9hA1!3Gv3.4y

· 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 f5?8xb3:4dI1+8l

· 成矿地质背景与区域成矿学 V3-1mD6~6EO46R

·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结构及地球动力学 T1?2Xy,+3gM,.1a

· 同位素地质理论、方法体系与应用 m2:8YI6-4ho2!1L

科研计划

围绕国家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立足我国独特的地质自然条件,瞄准世界地质科学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地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积极在国家科技、国家自然科学、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及中国地质调查等层面积极申请项目 。近十年左右已经主持完成了“973”计划2项,课题12项,科技支撑课题14项,基础性专项5项,重大仪器及技术研发2项,国家专项及课题8项,部行业专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12项,地区联合基金2项,创新团体1项,杰青6项;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24项,工作项目245项。 X1;4On6:2Ln9!5t

科技成果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发历史中,地质研究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基础地质调查等方面取得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将3项。1995年以来,获得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24项。2000-2017年发表学术论文近3200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近800篇,国内SCI+EI论文近85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500余篇。出版专著67部,获得专利32项。 g6=5Zs1+7au66w

·大陆科学深钻举世瞩目 F7.1XK4!1jv5=5R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以许志琴为首的研究群体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2007年胜利完成了国家大陆科学钻探重大科学工程,该工程引起国内外科学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被评为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2004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渗入地下5158米”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委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Z3?,Qn5-3QN5!5n

·超高压变质带隐居成绩斐然 g3~5zF7?6lp5=4E

中国中央碰撞带造山带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确立了横贯中国中部长约4000公里的两个世代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2004年被标注在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部的新位置上。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袋中的布罗莎蛇绿岩中,发现来自深部(7300Rm)异常地幔矿物群和新矿物,成果多次被国际会议特效报告发表在《Geology》等刊物上。苏鲁地体三维空间不同类型岩石的系统研究。证实苏鲁-大别地体曾发生过低密度巨量物质深俯,在岩柯石英锆石微区中发现超高压阶段捕获的原生流体包裹体,深入探讨大陆版跨深俯冲-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立体-掩饰相互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J3.6ek6:6Ds4-,a

·地球生命起源研究获新突破 d51qG3;7ZX7?3S

在辽西发现的中华神洲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发现的最古老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将有胎盘哺乳动物的最早出现时间提前了大约5000多万年。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得重大进展。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十余篇。 g4.6jD75GF67c

·中国大陆三维岩石圈结构探测获新认可 E5.5AF7=3cP8-,u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刻划了中国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演变,揭示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方面,完成了西昆仑山塔里木盆地过渡带、大别山造山带前陆、阿尔金断裂、西秦岭-松潘-甘孜盆地、燕山造山带等数条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了重要造山带精细地壳结构,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表现。提出了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在西昆仑山下部面对面碰撞的新认识,为研究青藏高原龙升机制研究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r7.4rs8:6BH7~1e

·大陆碰撞成矿新体系研究获新成果 h5:3SY8;3KI8-1I

以青藏高原碰撞山带为野外实验室,采用多学科交叉、深部探测、数字模拟多技术方法融合在四维综合分析等途径,提出了碰撞造山带空旷构造单元和构造演化新模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矿事件的时空结构,提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和斑岩铜矿成矿新理论。 03!5Ar1=6cS,;8F

·编制出版一系列重要基本图件 s8~40m6;9Fw6.8Z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图、内生矿场规律图,第一代中国地质图集,中国矿产图集和1:400万中国地质图及1:500万亚洲地质图系,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近年来编制完成了1:500万亚欧地质图、第二代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中国矿产图集和1:400万中国地质图。近年来,中俄哈蒙韩五国合作编制了1:250万亚洲中部及临区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图和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等全球、洲际和全国性地学图件数十种。 E1-6fa,=1Wv7.3c

科技人才

建所以来,地质所聚积了我国一流的地学科技人才,先后有黄汲清院士、谢家荣院士、孙云铸院士、程裕淇院士、李春昱院士等在内的2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供职于此。目前,地质研究所现有在职252人,包括中科院院士7人,高级研究人员130人。地质所明确使命,准确定位,开拓创新,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能力建设和地质调查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被誉为国土资源系统的“领头雁”。制定了“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黄汲清学者计划”、“黄汲清青年人才招聘计划”、“地质所青年学者海外研修计划”和“地质所海外学者访问计划”等一系列人才计划,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所内外的人才。2016年入选科技部科技人才创新培养示范基地。 h5.9zq2+3lB3!7q

科技平台

  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已成为国家重大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典范,是世界上运行效率最高的地质年代学实验室。已与澳洲、巴西以及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大学开展科学仪器远程共享,共建同位素分析共享测试平台。仪器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仪器研发方面,初步完成了TOF-SIMS-SREE和TOF-SIMS-SI质谱的集成总装与调试工作。 K540p1!7vB,.1c

  地质研究所还拥有四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地质重点实验室、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四个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三维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全国地质编图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心),两个野外基地(东海长期观测基地、汶川科学深钻基地),以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等7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通过科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d,.,pP1=2Eu6~4A

合作交流

地质研究所与美、俄、法、英、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33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有15位专家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位,有28位国外和地区的学者被聘为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院。长期与我所合作的3位外国著名学者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友谊奖。 r9!7Mq62pq61P

近年来,地质研究所相继举办了多次国家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地质研究所主持的中俄蒙哈韩5国,亚洲多国合作地质编图项目,为中外科学家们搭建了新的学术交流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已成为支撑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和展开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地质科学家前来合作研究。地质所主办的《岩石矿物学杂志》为国家核心学术期刊,被评为200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K3+7yG,=9my7:3n

服务社会

地质研究所积极推广科学普及“飞天恐龙展”和“搏击长空的恐龙巡回展”恐龙化石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中国大陆科学深钻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G2+1MB3,SU6~5V

发展战略

  地质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B9=3Jz4!8BZ,:,i

  以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为依据,建立地质科研与地质调查紧密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新体制,把地质研究所建成为高效、民主、和谐、有序的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地质科学研究中心。解决一批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资源勘查中的重大基础地质关键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研究领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造就一批地质科学和地质调查优秀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S87OI3-1qG1=9o

  主要任务: s,-2Q0,=,WH8-2f

  1.围绕国家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加强多学科的集成、联合,加强综合研究攻关,开展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岩石圈四维模型、软流圈深部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及矿产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制约资源勘查的重大前沿性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提供基础地质科学依据。 k4~4yV4;3zb3.7G

  2.面向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稳定和加强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重大地质事件、重大地质作用等研究,开展区域地质与地质编图、制图研究及其全球对比,加强学科生长点的探索,完善和提高地质调查对测试技术的支撑与服务体系的提高,提高地质调查的科技水平。 O,;4Rw,+5SH49S

  3.立足我国独特的地质自然条件,瞄准世界地质科学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大陆动力学、地球早期地壳生长与裂解及生命演化、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探测、重大地质作用发生机理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建立能够诠释中国地质问题的地质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国际地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p1?1AS1~4tR8+1U

  4. 加快地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重点发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水平。发展同位素地质分析技术,建立和完善同位素测试技术体系。促进实验技术、模拟技术的发展,实现地质工作的现代化。 D4+7Ka51bT6-7f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科研与地质调查紧密结合的科技新体制和新机制。积极推进大陆动力学、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等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办好部门和院属重点(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的机制运行。加快东海长期观测站等野外基地的建设。 o6:3jH7-1PK3?4l

  6.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团队。 T5-8uX6:4mV1.4o

  主攻领域及重点: l5=6Zo4.4Tv,?5o

  根据上述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国土资源部职能与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要求,确定以下主攻领域和重点。 Q4?5xC8!,Np8?1j

  (一)加强重要造山带、重要成矿带的调查与研究,解决能源、资源勘查中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t3?6pu1~9Fz8.6E

  — 青藏高原层圈结构、形成和演化与区域成矿背景 K5+,as3+4Aw7;5Y

  — 中国北方造山带增生造山与成矿背景 B8:8xH3?7Xu,~1S

  —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与成矿背景 a7:1eh9?,dP8,W

  — 西南“三江”造山带复合造山与成矿背景 n3+9aj6-9qA,!5x

  — 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演化、岩石圈减薄及其效应 z5.6kH5~5gr1:3i

  — 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拼合过程与资源 z4-1Ok2.1pk5~5S

  —中国西部大型盆地、盆山结合带结构与油气资源 V5~7OB8~2oh9~,V

  (二) 开展亚洲国际合作编图和区域地质矿产综合研究,提高地质调查水平 u2?7Xg3-4y04~7i

  - 国际合作编图及亚洲重大地质问题对比研究 l3+2nt8;2oJ8?1x

  - 中国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及综合地学图件编制与更新 R1!,zA,-3Zk,.7C

  - 我国典型地区地层立典与综合研究 H6!,IC8.,UC8=7A

  - 新一代全国矿产志、矿物志、岩石志的编制 y64bV9.6R02+,W

  (三)瞄准国际地学前沿,发展地球科学理论 c2;8UH59MN5+,d

  - 大陆动力学理论 O,!2sQ5.2Yd,:,l

  - 造山带理论 x8!,CW5:9bI3;9M

  - 地球早期超级大陆形成与演化 D8.7CO8-6bA7+50

  — 地球生命演化理论 M8+,bG4!2Tz91D

  一 地球环境演化 k4.3Cp1-20p7+2T

  (四)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u8!2Jc9-5Xh6~3t

  — 发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水平。 K1-2Dd,!8tC6:6f

  — 发展和完善同位素地质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 K5-9tP6:6YC4!3x

  - 逐步加强和完善岩矿测试仪器和电子探针的分析测试仪器的。 Q5:1ON4;1iP7:6y

  (五)加强和扶持基础地质学科发展,健全学科体系 U1;1DH2=2dP7;5q

  —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及沉积学 K59nA1?8fP61E

  — 矿物、岩石学研究 D7?2Lf8;8pc7-5j

  — 构造地质 P7:7eO48bl9=2Y

  — 早前寒武纪地质 c6.2KY4+5DD8-,R

  (六)加强学科生长点探索, 开拓研究新领域 02?5fU8-4dV4:6w

  — 深部探测 r7=,Ui,.2Jf6!4O

  — 区域地球物理学及区域地球动力学系统 c,~1ku7-8S01!2l

  - 大陆动力学成矿成藏理论 a,:1QE4+8qG9=9E

  - 流体与融体物理地化学过程 V6=,WH9=1zM4+3F

  — 海洋地质 L81jU1=1N02=,T

  — 极地地质调查研究 V6!2RT4:8Ay5+5o

  — 环境地质 08+7TE2+,rd5~,G

  — 星球地质研究 r3+5HQ5~7Ws5~9o

实物珍藏

地质研究所现珍藏各时期地质类图书10余万册,杂志约200余种,各类地质图件和资料9000余套。地质研究所还珍藏珍稀标本,其中有百件珍贵的以鸟类起源、真兽类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为主的精品化石;还有中国大陆深钻长达5000--心标本和采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几百件珍贵构造、岩石标本等。 v3,Cu8!4Lj4-3G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4月,随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机构调整9易其名,2000年8月定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隶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P3?9xJ1?4DJ9;7p

  1956年4月   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 w,~9dh5.1fI,!4O

  1957年6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q4~5vz1!7vF7-8c

  1960年10月  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 g4?,ER,~8XM3+,S

  1964年5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u1.2Zi1+7VP26t

  1971年5月   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E4:2jt89hz7=3k

  1978年10月  国家地质总局地质研究所 p1!9ud9~4Hu3?1x

  1979年10月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 V,+6Uc3~3jN2:7D

  1982年12月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 G1:6rw,.5ol5!4K

  2000年8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r6?8Ra,?9ha4+,i

  历任所长: k5;1QP5+8xB,;3B

  宋 应  1956年4月—1963年4月 y5;7BE5-6Xa4;,c

  程裕淇  1964年3月—1969年8月 D,-1za8?6ap4;,z

  李增明  1969年8月—1978年9月 06~4gC,.2Mu9=8q

  郭文魁  1978年9月—1981年12月 O4-1ds5=2uA2;4C

  沈其韩  1981年12月—1986年4月 N8~3Pp5:,OP4;7Z

  肖序常  1986年4月—1988年5月 c3-5Yk4=3Vu5;2f

  郭云麟  1988年5月—1993年10月 f39KC4!9jf5~1m

  许志琴  1993年10月—2001年12月 Y4~7rV9-4BH1!5C

  汪东波  2002年1月—2005年12月 F8!9mf,=2DH7:7g

  侯增谦  2005年12月—2018年10月 j4:4Gz9:2NJ8.4z

  肖桂义  2019年3月—至今 A5=4BU3:7zS7=,O

科研计划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相关热词

主办: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址:中国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详情>>

更多>>
最近收录的网站
  • 金融证券_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唯一以经济报道为中心的综合新闻网站,每日采写大量经济新闻,同时整合国内主要媒体经济新闻及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参考依据;为所有关注经济生活的网络读者提供丰富及时的经济新闻。

  • 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主办:天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30号

  • 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主办: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两相东路96号

  • 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地址:太昊路东段

  • 新乡房产网(吉屋)

    新乡吉屋网,为你提供新乡购房政策、新乡房价、新乡房地产新闻资讯内容等资讯服务的新乡房地产网,更为您免费提供新乡买房购房优惠折扣,新乡吉屋网为网友打造一个全面、智能的房地产信息搜索平台。

  • 葫芦岛市建交集团

    主办:葫芦岛市城建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海辰路93-1号

  •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

    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初建于1961年12月,时称“西藏分院日喀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1974年,日喀则18县(市)相继成立了人民法院。2003年移址至现址(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欧珠路2号)并建院。2014年12月,日喀则地区撤地建市,中院遂更名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现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欧珠路。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服务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服务中心现有一个中文书库,一个中文现刊阅览室,一个中文过刊书库和一台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产管理处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产管理处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大道463号

  • 东北大学教务处

    东北大学教务处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创新路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