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介
上海光源(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简称SSRF)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坐落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由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于2004年12月25日开工建设,2009年4月29日竣工,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总体性能位居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光源首批建成7条光束线站,2015年~2018年期间,“梦之线”、蛋白质设施5线6站、SiP·ME2研究平台等陆续建成,目前共有15条光束线19个实验站开放运行上海光源具有波长范围宽、高强度、高亮度、高准直性、高偏振与准相干性、可准确计算、高稳定性等一系列比其他人工光源更优异的特性,可用以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化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医药、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疗诊断和微加工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上海光源是国家重大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是支撑众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大型综合性实验研究平台,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各领域的用户开放。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筹)负责装置的运行、维护和改进提高。上海光源2009年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除去集中维护检修期,每年向用户供光4000~5000小时。所有用户均可通过申请、审查、批准程序获得上海光源实验机时。十年来,上海光源围绕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与产业核心问题支撑用户开展创新研究,以工程建设、运行开放、关键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聚焦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的大科学研究平台,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成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助力。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包括同步辐射在内的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09?3dz6!1UH2=2U
历史进程
1993年12月丁大钊、方守贤、冼鼎昌三位中科院院士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1994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时名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地区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议报告》。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商定,共同向国家建议,在上海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1997年6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开展上海同步辐射装置预制研究,国家计委于1998年3月正式立项。1999年1月至2001年3月实施了上海同步辐射装置预制研究项目。2003年7月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上海光源工程项目建议书。2004年1月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批准通过了上海光源工程项目建议书。2004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上海光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1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批复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开工报告。200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竣工。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正式对国内用户开放试运行。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工程)开工。 A8:3Mv,;7ze7?1U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