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简介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来,中原地区在传统农业文明的演进发展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和先进行列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成果。直到现在,中原地区仍在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m59XL76NO5,H
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等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我们在为时代进步无比高兴的同时,也对渐行渐远的传统农耕文化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能忘却历史记忆、丢弃传统文化的。站在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历史节点上,许昌学院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关于“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之精神,创建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旨在抢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为记忆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教育子孙后代做出积极的贡献。 I37SU5?5BZ7;9q
建馆记载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在上级有关部门和许昌学院党委、行政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建设的。建馆动议始于2009年,2010年3月正式启动,2012年11月竣工,历时3年,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2012年12月30日正式开馆。河南省有关部门和领导对本馆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省政府张广智副省长、徐济超副省长、李亚副省长,省委宣传部王耀副部长、李宏伟副部长,省教育厅朱清孟厅长、省文物局陈爱兰局长,许昌市委王树山书记、市政府张国晖市长等有关领导都对建馆工作给予了有力支持和指导,河南省文化厅常务副厅长崔为工、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李玉东、许昌市副市长秦春梅、省教育厅社科处副处长魏军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馆仪式。在建馆过程中,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院长陈建国及原党委书记仉建涛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建馆工作在陈建国院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楼房基本建设由赵正风副院长负责,基建处组织实施;项目总体策划、藏品收集、展馆布展等工作及中原农耕文化研究由许昌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正校级调研员汪庆华教授负责,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专家团队具体实施;装饰布展施工单位为河南一创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著名书法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校校友张志和教授为本馆题写了馆名并撰写楹联。在建馆和展品征集过程中,得到了全校广大师生的热情关心、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省市新闻媒体以及部分县市政府对本馆建设给予了热情关心和多方帮助。在展品收集过程中得到了众多社会有志之士和农村热心群众的鼎力相助,我们特向南阳内乡的李刚先生、西峡的景随卷先生、西安高陵的闫国新先生、开封的张洪军先生、驻马店的开红四先生、鹤壁的王建发先生等诚致感谢! v9-1KR3;9zd9.5x
展馆架构
迎宾厅(序厅):千秋基业 c9.3xL,!6xJ3~8g
第一厅: (一)农耕源流 n6:6Mb6!,AX6=7J
第二厅: (二)农耕器具 x6+5ql4+8hV,.8m
第三厅: (三)农耕风貌 u8~1sl4?5bL8!,d
(四)时令节气 C1!1bo3;7Oz,+6W
第四厅: (五)粮食加工 b4=6gW4!1Jc7.1y
第五厅: (六)收获储存 v2;5fl7~3mw7+,X
(七) 五谷粮菽 p81Py4~9iR3;9i
第六厅: (八)纺织衣饰 M1+4II1.4CF1=4d
第七厅: (九)家居生活 X2-4Pb8!8fE1!3R
第八厅: (十)炊事饮食 C5=2Vo9?5nB1;8Y
(十一)食品加工 S4;4kR1+5qd6?8y
第九厅: (十二)传统习俗 0,+8kW1;3Iq3.5W
第十厅: (十三)休闲娱乐 m9;8dQ,?,Ci26J
第十一厅:(十四)乡村工匠 D7!1iB8+3kH76s
第十二厅:(十五)农副生产 Z3=,xs2-6vP8=1o
(十六)地方特产 j5-8Qj2.8ok6,s
第十三厅:(十七)交通运输 a1~4ss5+9Vh7;3J
(十八)水利灌溉 k2+3XB5+5Sv6=,n
第十四厅:(十九)村镇民居 G3+4xS9?2Cm1=5P
(二十)中州名镇 P1=8rP1~2Jz3.6S
第十五厅:(二十一)农耕嬗变 i8;8Ew3-6Dg1-8o
第十六厅:(二十二)未来之光 l3!7oD4.6zS5.7B
过道展厅:展馆简介 k4~8rN91zA8.1M
参观感言 Q1+9BN6;7kF3=4j
中原农耕风貌图片长廊 x2:6KB3~3Cv2!8i
形象标识
标识释义: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标识创意源于“后母戊大方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出土于河南安阳,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鼎立中原”“镇国之宝”之美誉。由此鼎创意而成的标识最具中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意义。图案中两个变形篆书“人”字呈虔诚祭拜状,表示对华夏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以两个“人”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紧密结合构成大鼎,蕴含了“以人为本”、“忠国孝亲”、“家庭和谐”、“崇德重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理念;中间为麦穗,上方“鼎耳”为炊烟,显示“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基”的农耕文化精髓。 v8;6Od1+5rd4;,K
馆名题写(张志和书法) N9?3jg5~3OI2.9f
本馆特色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力求差异化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以简要概括为五个字:一是“中”,就是立足以河南省为主要区域的大中原,努力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国中部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记载和展示近代以来农耕文化面貌,着力把握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节点,真实记录和展现刚刚消失和正在变化的事物和境况;三是“深”,就是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突出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和文化内涵;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努力勾画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五是“真”,本馆展品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宁缺勿仿,宁旧勿新,所有展品均记载出处及捐献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接地气、通民情”是本馆的突出特色。 u2?,AI8!8ce77I
免责声明
网站收录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致力于为中文网站提供动力。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